close


開悟三部曲 -2


Q求道是不是一種開悟?


A:求道絕對是一種開悟。


Q:求道如果是開悟,求道的開悟,和六祖惠能「一聞金剛經心即開悟」的悟相同嗎?


A:不同,六祖惠能因為宿緣深厚,所以「一聞金剛經心即開悟是個案不能拿來跟明師一指比較。。求道的開悟不建立在求道人需要有特別的慧根、宿緣,任何人來求道都能夠經歷求道的開悟。


Q:求道的開悟和六祖惠能後來蒙受五祖弘忍大師「三更授法不令人知袈裟遮圍傳授本心」的開悟層次相同?


A 六祖惠能「三更授法不令人知」所傳授的來自五祖弘忍大師的正法眼藏,這和我們明師一指是完全一樣,但雖然一樣,根基宿緣不同,傳授的效果自然不同。


Q:所謂不同,是指開悟的內容不同或程度不同或…?


A:開悟的程度不同。


就像一樣的名師孔子,教導出來的三千弟子,智、愚、賢、不肖各有很大落差。有人在門邊打轉、有人登堂、有人入室、也有繼承衣缽的…。差異甚大。


但在這差異中也有相同之處,就像一個很好的數學老師,即使是根基很差的學生,起碼都可以教會他加減乘除。不至於連最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會。


 


同樣的,我們蒙受明師一指,不管我們資質多麼平庸,生命一定會有一個基本的開悟。所謂「開悟」並不是我了解一個道理,這和理解一個艱深的物理化學或數學道理不同。


Q:能否具體的說究竟我們求道,開什麼?悟什麼?


A:我們的開悟不是得到一個什麼,相反的是「放下」,放下一些除非求道,否則不可能放下的執著。最重要的是放下「生死」執著。


 


放下,是基本的開悟


開悟有很多層次,基本的開悟,就是放下平常我們所執著不捨的東西。就像一個為了失戀要自殺的人,他突然把癡戀不捨的對象放下了,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開悟,對他最有意義的開悟,否則他可能喪失生命。


或者一個賭徒突然放下賭,這是一種開悟。


對影響生命至深至切的執著「放下」了,這是真正的開悟。


 


Q:如果我們不賭、不酒,那麼我們開悟要放下什麼執著?


A:放下對生死的執著,放下貪生怕死的執著。


 


明師一指對眾生最普遍的,每個人都會達到的開悟,就是在面對死亡時,「對肉體的執著不捨」可以放下,因為人生生世世把肉體的存在當成自己的一切,深固的執著肉體,甚至死了不能動了還是執著不捨。


就像我們的一隻手如果麻痺了不能動了,我們不會放棄它切掉,反而要想盡辦法讓它恢復起來,花十年八年時間去復健,所以我們肉體才死去一二分鐘,我們不會放棄它,會守在身體旁邊,而且很緊張為什麼不能動了?


所以我們的肉體很容易在死後的一二小時非常僵硬。可想見如果我們突然發現自己手腳不能動,會不會很緊張?何況是全身都不能動,連眼睛都不能眨了。心靈一定緊緊守著肉體。


 


守著屍體


所以在古印度,人死了以後不能下葬,遺體用布包裹之後,放在一個樹林稱屍陀林,一個專門堆放屍體的樹林,任鳥獸來吃,整個屍陀林瀰漫著腐爛、腥臭、恐怖的氣息。有神通的人走進屍陀林,會看見每一具屍體前面都有一個靈魂守著自己的屍體。


這些靈魂看著自己的身體腐爛、蟲蛀,沒有可以攀援,從而體認到無常,也無奈的接受身體是不能永住的,漸漸放下離開,如果還是執著肉體不肯放下,靈魂也有可能去找別的肉體進住。但至少他們沒有棺木墳墓可以執著。


埃及人將亡者做成木乃伊,靈魂因肉體不壞,有可能就守在木乃伊旁邊幾千年。在中國,如果棺材很堅固,屍體不腐爛,墳墓蓋得很華麗,靈魂也有可能守在棺木、墳地幾百年。


 


我們可以想像靈魂看到野狗咬、螞蟻吃自己的身體…完全無能為力,不得不看破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這是一般人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殘酷的經驗,逐漸放棄對肉體的執著,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放下。求道,就在明師一指點當下,讓我們放下。


 


Q:但是我還是怕死啊!想到死亡,並沒有那種隨時可以從容赴死的灑脫?


A:那是因為時候還沒到,我們以為我們沒什麼改變,還是貪生怕死還是眷戀生命,但是時候到時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


 


我們道親完全不同,明師指點後雖然我們沒有察覺,但內心深處對肉體的執著放掉了,臨命終時接近死亡時,對自己的身體、死活不那麼在乎,有點恍恍惚惚,死了以後對肉體了無眷戀,回理天去了。


這是內心深處的一個質變,是心靈污染的去除。


 


Q:但是求道時我沒有任何不尋常的感覺或改變啊?


A求道,當下沒有感受,但是可以觀察每個道親,死前、死後對死亡的反應,一般人一定反應出對肉體的在乎執著不捨不願放下,道親對肉體及肉體相關的一切都不在乎了。普遍的不管有修沒有修都會產生的質變,是一種開悟,求道特有的開悟。


Q:那麼求道的作用只是讓我們死得不痛苦,而對死亡以前的漫長歲月沒有一點意義?


A:「解脫死亡的恐懼」這只是求道的開悟中最基本的部份,不論修不修都會發生的開悟,當然不是求道開悟的全部。求道的開悟有很多層次,只是多數人只停留在最基本的這一層-「無形中不知不覺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求道的開悟如果求道後用心去體會或修行,會有一層一層撥雲見日、一層一層向上提升的開悟。


Q:能否更具體的說明,什麼是更進、更上一層的開悟?是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或得到什麼嗎?


A:世間人對開悟很錯誤的觀念是增加獲得得到些什麼易於尋常的東西,開悟絕非去增加獲得,相反的是放下、放棄,英文所謂的let go. 而不是get something.


Q:那麼第二層次開悟要放下什麼?


A放下對身外之物的貪執。


我們潛意識對肉體的執著已經在求道時放下,但對身外之物的執著還是很深,所以求道後第二層次的開悟是 放下對身外之物的貪執


什麼是 身外之物食物、衣物、財物、人物…的執著。


 


Q:這太難了,這些是生命的全部,放下這一切我們生命還有什麼滋味?乾脆出家算了。


A: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很難,出家也不一定能夠達到,但是對道親而言是簡單容易,只有意願問題沒有能力問題,只要你願意放下一定做得到。


 


Q:出家為什麼做不到?出家不是已經離開凡塵生活,在僧團寺廟裡還能追求什麼身外之物?


A:放下身外之物,是內發性的,而不是外力所逼、環境所迫。若內心沒有意願 放下身外之物,也不認為 追求外境是錯的,即使出家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追求,可以聚斂財富、可以揚名、可以建立更大的僧團、可以蓋宏偉的大廟…欲求很多,只是名目不同,追求是相同的,有時更甚於世人的追名逐利。


譬如台灣的佛教高僧都各立山頭蓋大廟,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這就是一種追逐而不是放下。


除了蓋廟以外,出家人不能shopping,轉而收藏古董。古董是精品中的精品,比起眾生追名牌來說,追求得更高級精緻雖然看起來好像有別於世間人逐物,但還是追求、取得、擁有…的心態,而不是放下。


 


Q:但是道場也蓋大廟啊,各組各線都在蓋不是嗎?這些前人也是追求世間名利而不是放下貪執?


A:道場的大廟和佛教寺廟不同的地方在於這些大廟並沒有和某位前人畫上等號,台灣最大的「神威道場」,很少有人知道是哪位前人蓋的,只知道是一貫道的道場,最多知道是寶光建德所蓋的,並沒有彰顯某位前人個人聲名,蓋這些廟的目的並也不在於成就某位前人的社會聲望,相反的是為了讓一貫道整體道親可以受益、可以奉獻社會,在台灣地震、風災時這些大道場都扮演避難救災中心…。平時則經常出借給各機構開會,甚至教師的教育訓練…道親還要出動去煮素食、服務,和佛寺大不同。


佛教的大廟都和高僧畫上等號,我們對這些大廟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廟是某位大師、某位上人、某位禪師的廟,這些廟某一層面代表了這些高僧的成就,這和修行、開悟背道而馳。


所以, 放下不是出家就做得到,也不是在家就做不到。


 


Q:為什麼出家做不到,在家的我們卻做得到?


A:因為道親在「明師一指」當下已放下對身體的執著,這個很根本的最大的執著,那其他物慾的執著,就不是難事,只要願意就能夠放下。


所以「放下」對道親而言是意願問題,不是能力問題,但對沒求道的人,就不只是意願問題,即使有意願也很難放下對身外之物的貪執,因為還沒有放下對生命的貪執。


我們並不是比出家人有根基或比出家人修行精進而能夠放下,而是很幸運的在「明師一指」時放下對生命、身體的貪執,也因此要放下身外之物的貪執只是願不願意而已。


一切「物」當中最該執著的應該是肉體,在肉體的前提下物質才有意義,那麼肉體都可以放下何況身外之物。


比方說我們捨棄一輛百萬名車(肉體),當然這輛百萬名車裡的裝備(身外之物)都可以放棄。


Q:放下對物欲、對身外之物的執著有什麼意義或好處?


A:如四十二章經所說:「有求皆苦,無求乃樂」,無求,才能夠有快樂。世人追求的快樂多半都是苦中作樂,真正的樂,要從放下,從無求開始。


無求,非但是樂,甚至是涅槃,所謂「有求皆是苦,無求乃涅槃」,涅槃就是圓寂,我們常以為圓寂就是死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圓,即是圓滿,福德智慧圓滿;寂,即是寂滅,消滅一切痛苦煩惱。


我們人生一切苦厄都從對身外之物貪執追求而來,若能夠放下這些貪執,就可以解脫一切苦、一切罪、一切業障,生命由「凡人」提升到「神人」得到涅槃的寂靜快樂,這樣的意義或好處夠不夠大?


 


Q:為什麼在道親身上並沒有看到這種開悟、放下?


A:原因在於不想放下,道親沒有展現 放下身外之物的開悟,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意願。道親並不想要放下身外之物,反而希望修道可以讓身體更健康、事業更順利、賺錢更多、孩子功課更好…。都是在外求而不是放下。


就像賭鬼要先自己願意戒賭,接下來才藉由外力介入,請專家來幫他戒賭一樣,我們道親如果沒有意願放下追求身外之物,就算仙佛大顯神通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只求仙佛賜給我們 金銀寶藏,而不要 覺悟自在解脫,佛陀的大威神力也沒有辦法讓我們開悟。


Q:開悟如果那麼簡單,只要願意就可以開悟,那麼世間應該開悟者比比皆是?


A:開悟者確實比比皆是,只是開悟的層級有所差別。世間有多少人開悟我們不去評論,光是我們道場,道親求了道,就已經達到一個開悟層級,死的時候能夠不恐懼、不僵硬,這對一般人而言很難,即使禪宗史上記載也並不多。


接下來如果道親有意願,很容易放下「肉食」,這是 放下身外之物很重要的一個階段。世人最難放下的肉,道親都可以放下,還有什麼身外之物不能放下。


吃素對道親而言何其容易,但其實這卻是對宗教修行者而言最難的部份,道親只要願意就做得到。同樣的道理,進一步放下 貪執身外之物名利、物慾…只要道親願意,就做得到。


Q:如果已經有意願放下,願意提升開悟層次,要如何努力才能達到真正放下對身外之物的執著?


A:首先,承認我們對身外之物的執著是錯誤的,承認我們對物欲、名利的追求只是為了面子、慾望、享受、虛榮、競爭、鬥氣…,而不是生存必需的。承認這是錯的,懺悔自己追求這些的無知,再來,才能藉由佛力、修行來放下。


就像航行,首先一定要方向正確,再來才能談航向目標的方法。


修道的方向目標在於 放下不在追求更多福報。


要開悟,一定要確定方向,要先有 放下身外之物的意願,接受 追逐身外之物是一種人生的誤謬,願意回過頭朝 放下的方向邁進。


如果我們修道心裡想的是修道可以讓我們因修道而身外之物更富有,身體健康、事業發達、婚姻幸福、孩子考上好學校…那麼再努力修也無法開悟,甚至人生稍有不順就怨天尤人,埋怨 修道、吃素仙佛沒有保佑


Q:有意願以後,如何達到?


A:道場的一切修行都在幫助我們放下,不論是佛規禮節、渡人、讀經典、辦道、三寶修持…都可以幫助我們放下我執,逐漸放下對外物的貪戀。


如果無法抗拒貪執的心念,可以叩求仙佛幫助我們放下貪執。在道場這麼久,很少過有道親叩求上天幫助他放下,都是叩求上天讓事業成功、身體健康、考好學校…。如果有人真心叩求上天幫助他放下,上天一定很感動,出動護法來幫助這個人達成放下的願望。


Q:這些都放下了,人生不是一無所有?


A:放下,不見得一無所有;不放下,未必得到所追求的。


人世間的功名成就是福報,取決於今世及累世的布施行善修行,而不全然在於今世的巧取豪奪。所以『貪執』不一定能夠得到想擁有的身外之物,『放下』,不強求,不表示一無所有。


相反的往往沒福報的人因貪執失去一切,有福報的人不求,福報卻從天而降。我自己就親眼看過太多人原本有小康或不錯的家境也有繼承父母的大筆遺產,然後貪心作祟,一直不斷投資各種生意,或買股票,賠了不死心,向賭徒一樣一定要賺回來,最後不但家產賠掉了,負債千萬、上億的都有。


相反的佛堂的道親,喜歡修行,不想花太多時間在賺錢上面,反而房屋增值、生意主動上門,莫名奇妙就得到不虞匱乏的經濟生活…。類似的例子很多。


 


所以就像孔子所說的:富貴如果是可求的,就算拿著鞭子去當馬車夫,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可求,不如從吾所好。


人生的富貴有一半都是上輩子所形的善業所致,另一半是這輩子的善業加上努力。


 


Q:那你的意思是我們都不要努力賺錢?坐以待斃等歸空?


A:不是不工作賺錢,而是隨緣就好。


道親還是一樣要上學讀書、工作賺錢,不同的是隨緣不強求。只要做到不怠惰,該讀書時好好學習,該工作時努力盡責,至於能夠讀到什麼程度、考上什麼學校、賺多少金錢、擁有多少物質…,這些世間成就隨緣就好,不必汲汲營營的強求,多了是福報,少了也認命。


反正身外之物如俗話所說的:「人間的錢,只是借我們用而已,再多最終也是別人的。」身外之物只是我們在世間短短數十年借我們用的,何必為了這些不屬於我們的財物爭得頭破血流、你死我活,甚至造下更多業障,業障可不是死了就消失,業障會跟隨我們生生世世。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