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堂課

講第八頁喔,喔,“所謂‘誠其意’”,就是講誠意的功夫。

第六章 釋誠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行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喔,這個講格物、致知、誠意,這誠意的功夫。我們上堂課講格物致知,要把這個,要無訟啊,要遠離這種二見分別,遠離這種爭端,遠離爭端。

什麼爭端呢?就是認為什麼是利,什麼是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種爭執。這種爭執,會造成你心中有那麼一物,就是有一個東西,是我要追求的,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想,它是很美好的,你心中有你對於最美好的、至善至美的一個定義、一個夢想,這個東西定義,有那麼一個定義在的。那麼這個定義呢,就會讓你一直要去追求你心中美好的事物,然後你就看不到真正美好的現實,真相就看不到了。於是你就,這種看不見呢,就叫無明,叫無明,叫愚癡、無明。

好像眼睛是,當然我們眼睛不會幹這種事啦,哎,眼睛只看得到某種東西,其它東西都看不到,這個眼睛就很可怕了,有問題了;或者耳朵只聽得到一種聲音,或者某一種音階的聲音,哆來咪發梭拉西多,可能只聽得到梭,我其它聲音,其它音階都聽不到,那麻煩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耳朵不會幹這種事、或我們的舌頭,哎,舌頭有這種事情喔,它只嘗得到苦的味道,酸的、甜的、辣的,因為它味覺出問題了,酸甜苦辣,只嘗得到苦的味道,其它味道都沒有了。

那同樣情形,如果,一般來講我們的感官不容易出這種狀況,可是我們的心會。我們的心靈,如果說分別心很強烈,已經認定什麼是好的,這個時候呢,你就只有對這個東西,有辨識的能力、有追求的欲望,對其它的都視而不見了,其它的一切都視而不見了。然後就失去智慧,這叫失去智慧。

所以要格物,要把這個玩意給去掉,把那個心中所追求的那個東西,你認為美好的那個去掉。那個都是經過反復的思維、辯證出來的,反復的思維辯證。年紀越長啊,越強烈,越熾盛,它甚至變成一種夢想,變成一種夢想。然後,而且還有一句話,叫“有夢最美”,呵呵,“有夢最美”。你一旦有夢就完了,你只肯做這個夢啊,這個夢如果沒有實現的話,你就痛苦不堪了。

所以要把這個夢給格掉,叫格物致知。方法就是無訟,無訟。遠離這種利害得失、善惡是非的爭辯,美醜好壞的執著。然後致知。

致知之後呢,這個一定要複習一下才行,不然的話,講過大家就忘了。

致知之後,要經過切磋琢磨啊,經過切磋琢磨,致知的功夫。致知,就是說你智慧已經出來了,可是還很模糊。我們說無訟了,我們已經不再追求這個、追求那個了,我們已經,心靈已經開放了,一切都是美好了,但是因為你已經習慣那樣的生命了。習慣那樣子,胸中,心中有一物的那種,這種生命方式。

所以一下子離開以後呢,智慧出來了。可是就好像我們講璞玉啊,這個玉出土了,可是它還包在石頭裡邊,它還沒有整個展露出來,只有這個明眼人還看得出來,哎,這個人是一塊璞玉啊。但是還不是一個美玉喔,因為他還沒有雕琢出來,所以要經過切磋琢磨,經過切磋琢磨。經過切磋琢磨,讓它髮露,天性髮露出來,切磋琢磨,讓天性髮露出來。這個時候呢,這個智慧就整個髮露了,整個流露出來了。

那麼智慧出來以後,要做什麼用途呢?接下來就講了,“誠意、正心、修身”,要用你的智慧為基礎,用來誠意、正心。智慧出來以後,你就會知道什麼?什麼叫智慧,什麼叫智慧,知本。孔子講的最好,“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那。”智慧的根本就在這裡,就“大畏民志”,這講得很好,這四個字,“大畏民志”。

使無訟,必也使無訟乎,大畏民志。使你離開這種爭端,然後呢,大畏民志。這個畏的意思,就是說,好像這種志向,喪失的意思;民志,就是世俗,俗人的一種志向。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

俗人志向,就我剛才講的,“有夢最美”,這樣子一個志向,俗人的志向。這個東西失去以後呢,新的志向就會發生,正確的志向是什麼?志於仁。論語講的很好,孔子說,“苟志於仁”那,好,這是一個相反的路線那。我們講,這也是志啊,這和這個志有什麼不同呢?大不相同了。這個是追逐我的夢想,志於仁。注意這個仁,這個仁和這個訟是相對的。

這個訟,是論個你是我非,我對你錯的,是是非非,這是分兩端。而仁,是二個人合成一體。仁愛啊,就是志在與人,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能夠融合無間,相親相愛。

沒有人有這種志向,沒有人有這種志向的。所有人志向,都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犧牲別人,都在所不惜。但是這個不是喔,志於仁。他的志向,是放在怎麼樣跟別人把距離打破。這個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這樣子啊,這種志向,不是一個本來沒有的,是本來就有的,你只是恢復而已。事实上這種志向,可以說是一種恢復你生命的本質,恢復你生命的本質。

失去了仁心,所以我們麻木不仁

就好像一個人中風了,他志於恢復他的健康,他希望他能夠再恢復健康起來。這是正當的志向啊,這是很正確的,因為他本來就是應該是行走很方便的啊。他現在麻木不仁啦,他現在要恢復。對對,講得很好,麻木不仁,要恢復仁,哈哈。你現在麻木不仁,就好像你中風了,麻木不仁,你要恢復你的仁,他講得很好,這個譬喻很好,麻木不仁。

我講得很好,不是他講的,呵呵。我們人就是麻木不仁,就像中風的人一樣。就是因為你不仁,所以你才麻木了。中風的人他當然,這是用來形容中風的人那。當然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那都是中風的人,我們失去了很多敏銳的感官那等,為什麼?因為你失去了仁心。

我們說嬰兒生下來,就是同理心,無訟的,同理心。他的心,就是處於同理心的狀態。哎,這是醫學家說的喔,不是我們說的。感同身受的心,他的心呢,心靈跟別人的心是一體的,他可以感受到生命是共同體,沒有差別的、沒有距離的。所以別的小朋友哭,他會跟著哭,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傷心的事情,而是因為他感受得到,這就叫仁,要志於仁。

所以說,當你一旦格物致知之後呢,你就會走向一個仁者,你的生命就會走向一個仁者,回歸了,你會回歸仁者。回歸,因為你不再心中有一物去追逐了,這時候你自然都會去關心到別人。注意這一點喏,你自然你的生命這裡,“民胞物與”的情懷,慢慢就恢復,慢慢地恢復了,民胞物與的情懷,慢慢恢復了。這個不是一個知識的問題,你成為一個仁的實踐者。

所以孔門很重視這個仁,因為格物致知之後,再來就是仁,格物致知之後,這個仁就出現了。這個生命裡面的基礎的東西,叫仁,它自然就會出現。

智慧,就是仁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看到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真相,

就是慈悲,就是仁慈

那麼出現以後呢,進入第三個階段,“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為自謙qiè。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我們剛才講格物致知,智慧是什麼呢?好像很模糊,現在跳出來,一個仁,就很清楚,很清楚了。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很慈悲的;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看到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真相,就是慈悲,就是仁慈。

所以佛家也講說,“悲智雙運”那,慈悲和智慧是同時發生的,叫悲智雙運。所以你要經過切磋琢磨,讓這種慈悲和智慧,慢慢很具體地流露出來。所以它這邊才會講,什麼“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嘛,因為他是一個仁者。只有仁者,仁慈的人,讓人難以忘懷呀,讓人難以忘懷。一個聰明才智很高的人,不會讓人難以忘懷呀;他仁慈的人,才會讓人難以忘懷,“民之不能忘也”。

然後呢,你就要來誠心誠意地,來面對自己生命的這樣子一個轉變。只是轉變什麼?就我們剛才講的,從麻木不仁,變成一個仁者,這是生命經過格物致知以後的一個轉變,一個很大的轉變。你本來都是追逐自己的夢想,現在開始“民胞物與”,現在開始呢,關心別人,變成你生命的一個主要的東西,關心別人,變成你生命的一個主要的東西,這個東西會出現了。

根據我的經驗喏,當你進入一種,怎麼講呢,同理心的狀態的時候,當你的心靈進入同理心的狀態的時候,我不知道在座是不是有道親、有同學,還沒有求過道的,你的心呢,會止於至善,會知止,你的心靈呢,會放在這個地方。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常常放在這個地方,那是慈悲心流露的地方,慈悲心流露的地方,放在這個地方。那是它的最佳位置,最佳位置。

就好像眼睛,它經過充分的休息以後,它處於最佳狀態,很明亮、很明亮,它最佳狀態。那麼心靈也是,它有一個正確的位置,可以讓它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時候呢,哎,它就充滿了仁慈,充滿了仁慈,這是屬於處於最佳狀態,這是很自然的。仁慈的人,他的心一定是放在這裡,很自然。就說你的心,會保守在這個地方,會常處於這種狀態。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

這就是孔子講的,說顏淵有什麼特質?叫“三月不違仁”。這很有意思喔,三月不違仁,怎麼看到?他一天到晚在救人嗎?沒有啊。所以這個是孔門的一個秘法,秘傳的東西。三月不違仁,三月不違仁,這個老實講,只有孔子看得出來了,別人還不曉得。那顏淵可以三個月不違仁那,三個月不違背他的仁心,他仁慈的心。

三月不違仁,就是心一直保持在慈愛的狀態之中

守玄,就是讓你的心保持在慈愛的狀態、仁慈的狀態之中,

而不會進入一種貪婪、憤怒、恐懼、憂患等不正當的情緒之中

那我們是怎麼判斷他三月不違仁呢?是每天在南投震災嗎?921在那邊,一天到晚災區裡邊救濟百姓嗎?不是的。顏淵,很顯然,他沒有這種歷史事蹟呀,他沒有。他相反是出了名的,哎,好像把自己修養得很好,可是怎麼會和仁有關呢?孔門裡邊被稱為,就是僅次於孔子的一位仁者啊,就是講顏淵。不是講他的行為,而是講他的心靈。就是說他三個月的時間,他的心一直保持在慈愛的狀態之中。

所以我們時常有道親講說,哎,守玄幹什麼?守玄,就是讓你的心保持在慈愛的狀態、仁慈的狀態之中。而不會進入一種貪婪、憤怒、恐懼、憂患,後面講正心呢,會講得更細膩。不會有一些不正當的一種情緒跑出來,吞沒掉你,處於最佳狀態。

所以我們傳道時候告訴你說,得道以後要怎麼樣啊,要誠心抱守,誠心抱守,就是誠意的功夫。抱守什麼呢?抱守這一顆仁心,叫“三月不違仁”,不違背它。其實你能夠三月不違仁喏,你就大概不離方寸了啦,你的心大概就不離方寸了。能夠保持三個月,不用保持三個月,你能夠保持一個月,甚至整整一個禮拜,一至七日一心不亂,佛家讲的,一至七日,一心不乱,就夠了,那個磁場已經形成了,磁場已經形成了,它已經不會跑掉了。那變成你的心靈喏,最習慣的位置就在那裡了。

就好像一個好生氣的人,他的生氣的磁場已經發生了,所以他隨時都會生氣、隨時就會發怒。那麼一個仁慈的人,他仁慈的磁場已經形成。為什麼要长期坚持?為什麼叫你誠意、要守得住?不要面對別人的時候呢,它這個講得非常好,它下面講的,我們來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所以誠其意者,就說你誠心抱守,守住這個仁慈的心,不違仁。然後你喜歡這個狀況嗎?這點很重要喔,你不能自我欺騙喏,你喜歡這樣子嗎?你一定要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情,你才可以持久喔;你不喜歡的話,你勉強,是不能持久的。所以要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啊。就是變成一種生理反應了,好像討厭臭味,好像喜歡美色一樣,那種喜好之情,好像喜好美色一樣,很自然地流露。

我好喜歡這種感覺,簡單地說。我好喜歡這種感覺,這種仁慈的感覺。這不能自我欺騙喏,不能說我喜歡修道,我熱愛道,我爱,我希望成為一位仁人君子,不能自我欺騙的。要問自己,到底喜歡不喜歡這種感覺?還是喜歡,這是一個君子和小人,截然劃分的東西出來了。

君子喜歡的就是這種感受,格物致知之後的一種仁心的流露,這種仁心的抱守,守護住這裡;那麼小人喜歡的是什麼?感官的娛樂,小人喜歡的是這個。他的感官呢,他的舌頭吃到好的東西,他眼睛看到好的東西,就是眼睛耳朵啊,得到這種聲色的娛樂的時候,美好的聲音啦、美好的顏色啦、衣服穿上很舒服,身上穿上很好的衣服的時候,或是得到什麼大名大利啦,他這個時候會快樂,這時候會快樂。所以它這邊用“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用一種情緒的反應,那種苦樂啊,那種苦樂的感受,你要以此為樂,簡單地說,你要以此為樂,你要以此為樂,一個很難突破的關口。

修行,要以修行為樂,以成為仁人君子為樂,

以此為樂,而不是以此為事

你修行呢,一定要以修行為樂,以成為仁人君子為樂,以此為樂,而不是以此為事。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以此為事的話,又掉回原來的格物致知裡邊的這個訟裡邊了。“啊,這是對的,雖然很痛苦,我也要去做。”所以很多修道人,就栽在這裡了,就栽在這上面了。

“哇,修行是對的、佈施是對的、行善是對的,可是我不喜歡。”他沒有經過這個誠意的功夫,“我不喜歡。我基本上我還是喜歡這個聲色犬馬,我還是喜歡名利雙收。可是我知道那是錯的啊,所以我很痛苦地把自己,要求自己不要去追求那個。”所以他永遠還是在訟之中,他永遠他的心還是在訟之中,還是在爭執,跟自己爭執,跟自己爭執。

一個是我喜歡的。這就像我們學易經裡邊講的,“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就是到底是情人好,還是丈夫好,還是在那邊跑來跑去。應該是跟丈夫,可是跟在丈夫身邊很痛苦,那麼情人呢,哇,很甜蜜,可是很罪惡感,就在那邊跑來跑去的。

誠心抱守,守護本心

本心的特質就是仁

所以要很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你有沒有以此為樂?以這種愛人如己啊,以愛人為樂,以這種仁慈的心為樂,簡單地說,以一種誠心抱守之後,守護本心。本心的特質是什麼?本心的特質就是仁,這個孔子點的非常好。

耶穌總結他所有的教誨,只有四個字:彼此相愛

這個耶穌也講得很好,耶穌也是講,耶穌他在最後的祈禱喔,到最後他召集最後弟子,最後一個晚上,最後一個晚餐,他重新把他的教誨喔,精要地這樣子講下來。講到最後,他作了一個結論,他說總結我所有的教誨,只有四個字:彼此相愛。注意喔,只有四個字:彼此相愛。這就是仁那,注意這個彼此啊,二個人嘛打破距離了,彼此相愛。

好,很好。我們講道親、道親,彼此相愛嘛,很簡單地說。道親,相親相愛。但是你喜歡過這種日子嗎?你喜歡這種心靈的感覺嗎?這個是你不能自我欺騙的喔。很好,格物致知很好啊,慈悲流露很好,但你喜歡嗎?你喜歡做一個格物致知的人嗎?還是去追逐物質、追逐物欲的人呢?你到底喜歡做哪一種人?

所以說,這個就是一個超凡入聖的一個關鍵點。格物致知,我們大部分求過道的人都可以,契入這一點上來。你做不到,那上天還幫你格物啦,“必也使無訟”,孔子講得很好,使無訟,使你無訟嘛。你做不到無訟,我使你無訟啊,我使你無訟,使你脫離這種爭端。

但是後來你會掉回這個訟裡邊去,為什麼?因為我喜歡過這種日子,我喜歡跟魔鬼簽訂契約啊,跟那個浮士德一樣啊,我喜歡與魔鬼共一手啊,我喜歡與魔鬼共舞啊。哎,是不是有這個電影,叫與魔鬼共舞?有喔?我喜歡與魔鬼共舞啊,有什麼辦法?這個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這一生要面對的,你到底喜歡做君子,還是喜歡做小人?

我記得有一次我看一個電視劇,叫做,大陸的,叫什麼“編輯部的故事”,有沒有人看過這個故事?在大陸很轟動的一個連續劇。那裡邊講,因為我自己是搞出版的喔,哎,那個東西蠻有趣的。那個男主角大概大家有點影響,叫葛優,有沒有聽過這個人?葛優。然後它裡邊就講到有一個知識份子,作家啦,專門一稿多賣啦,在那邊搞飛機啦,東騙西騙的那樣。哎,當然那些故事我們不管啦,有一個臺詞,我記得很清楚,他好像刚完成了一個騙東騙西,自己撈了大便宜的一件事情以後,然後就哼著戲曲,很開心地說,“當個小人真快活!”哈哈哈哈,很有意思,當個小人真快活。

這就點出來說,當君子多辛苦啊,哈哈,多辛苦啊。你整天要付出的啊,你要愛人那,要去愛人,好辛苦喔,為什麼不讓人家來愛我呢?人家講一句話,很流行的,現在也流行的一句話,一句屁話,叫什麼?“被愛比愛還幸福。”對不對?他不喜歡去愛人,他喜歡人家你來愛我,為什麼我要愛你?你来为我牺牲,为什么我要犧牲呢?

好,注意這一點,這個就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你要很誠意地面對這個問題,不能自我欺騙。要“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你要討厭做一個小人,就像討厭惡臭一樣,自然的,生理反應,啊,厭惡,很厭惡過那種污穢的、那種互相鬥爭的、爾虞我詐的、那邊搶肉吃的那種人生,跟野獸一樣啊,我厭惡。我如好好色,就好像喜好美好的美色一樣,不管是女孩子喜歡俊男,還是男孩子喜歡美女。這種生理反應,那騙不了人的,那個自然的。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

連聖人都會這樣子啊,孔子也說“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好德如好色,他沒有說是超过好色喔,如好色就不錯了。因為好色是一種生理反應,生理反應,但是呢你這時候呢如好好色,就是說你好德如好色,你好德,有沒有如好色呢?所謂德,就是仁那,我们得道就是很抽象的啊,很具體的说就是仁。

有德性的人,仁慈,樂於付出所有,

犧牲奉獻在所不惜,以此為樂

我們看這個人很有德,什麼叫很有德?潔身自愛不算很有德喔。很有德的人,就是他很仁慈,我們會公認他是有德性的人。他很仁慈,他很樂於付出所有,犧牲奉獻在所不惜,這是一個有德之人那。

問題是,你樂於做這種事情嗎?你有沒有以此為樂呢?你有沒有好德如好色呢?如果有的話呢,“此之為自謙。”這個謙啊,它事實上是這個字(通慊qiè),那個不是謙虛的意思喔,這叫慊,慊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受用的意思,自受用,這叫自受用。你一旦,這可能以前古代相通啊,這二個字相通的,自慊,慊是受用的意思,就是自受用。這個時候,你才算受用到這個東西了,受用了。

你一旦以此為樂以後,樂此不疲,注意喔,樂此不疲。就是樂於讓自己的心保持在仁慈的狀態,而不是一直去向外追求,注意,這是一個相反的方向。一般人心呢,一直守護在至善寶地的時候,這時候他自然處於仁慈狀態。然後他碰到別人,你的心如果守護在這裡的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守護在這裡。像嬰兒都同理心,嬰兒心都守護在這裡,有沒有注意到?嬰兒心都守護在這裡,不離方寸,所以他才會有同理心。

你守護在這裡,慢慢你就仁了,你成為一個仁者,你麻木的那些東西通了,通了,你打通了。打通以後呢,這個時候呢,你就會有大受用出現,那種大受用。這種受用就是,呣,自己跟別人、跟所有一切的眾生,那種管道打通了,這叫仁那。好像血管打通了,很舒服的感覺啊。你們沒有中風過,不曉得,我也沒有中風過,呵呵,中風過的人,一旦,哇,血路都通了,那快樂啊,那種感覺,那太快樂了,血路一下通了,其它的血啊都流進來了。

同樣,我們人和大自然,和十方聖賢,和諸佛世界,和一切眾生啊,都有血路的,都有血路的。一旦打通以後呢,全部聯接在一起,源源不絕。你就不再活在一個孤獨的世界裡邊了,你打通了,眼界打開、胸襟大開。這種情景用現在人說法喔,現在人比較熟悉的說法喔,可以講得很清楚,叫什麼?叫上網了,聽過沒有?網際網絡,上網了。

你上網以後,所有的資料都可以調進來哎。哎,你如果在你沒有網絡這個東西的話,你在你的電腦裡邊,你能夠塞多少的軟體進去啊?會爆掉的啊。我不了解電腦,是不是會爆掉啊?對不對?因為你記憶體,你容量有限嘛,對不對?你會爆掉。可是你上網不需要,上網以後,所有東西都可以進來了,這就是網路打通了。

你上了網了,在你生命裡邊你上了網了,這叫大受用,上了網了。上了網以後,你就覺得這個是,就像我們,我們一般人就好像自己去賺錢啦、去搞知識啦,囤積,就像一個電腦,它如果不夠大的話呢,它就塞爆掉了。它讀太多的書,也會爆掉;它累積太多的財富,就爆了,呵呵,累積太多就爆掉了,沒有上網。

一旦上網以後呢,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用完以後再還給你,呵呵,又送回去了,不用自己去負擔那個重量,上網。這時候自然就有大受用,大受用發生,自然會有一種如魚得水啊,好像魚入了水一樣。你該要的東西,它自然會出現,資料自然就會出現。那你的生命完全不同了,你進入一種“民胞物與“的情懷,你的生命呢,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時候產生一種受用,此之為“自慊”,自受用也。

所以一定要有這種情懷,就是你到底樂意不樂意做一個君子?注意這點喔。一個音樂家,學音樂的人,要成家的話,有一個條件,你有沒有才華,是另外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熱愛音樂,這個很重要。我沒有聽說過,痛恨音樂的人,可以成家的啦,不管他多有才華的。你起碼要熱愛音樂啊,熱愛美術啊,你才可以成家啊,蔚然成家啊。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馬太福音》

像王永慶,為什麼賺那麼多錢?不是多聰明喔,他熱愛賺錢,你注意這點喔,沒有人像他那麼熱愛的啊。八十幾歲了,還很樂意去賺錢、很樂意去工作,還整天在想怎麼樣可以多賺一點錢。前一陣子發明一個什麼回收餿水啦,有沒有?那些的,我想盡辦法要多賺一點錢。還要搞什麼電動車啦等等的,他樂此不疲呀。但是你為那種事情樂此不疲,是不值得的啦。得到全世界,失去自己啊。

但是你有沒有樂此不疲,對於道德、對於仁義?簡單地說。道德很抽象,但我們把道德,把它具象化以後,就是仁義,仁義就很清楚了。你對仁義,像孟子說,我但仁義。我沒有別的,我只有仁義而已。哎,你對仁義,有沒有樂此不彼呢?這點很重要。還是你只是認為那是對的,那是一個很痛苦的一個真理,呵呵,很痛苦的真理。我願意成為一個仁人君子,但是我覺得那是很痛苦的事情。

我發現很多修道人都是這樣,很痛苦地做一個仁人君子,所以永遠成不了仁人君子,永遠成不了。一個仁人君子,一定是很愉快的啊,血路都打通了,應該是這樣子啊,自受用啊,一定是自受用。但是這個,有沒有以此為樂?這個一念之轉那,這個很重要,有沒有以此為樂?你要找到樂趣才行啊。好像你學音樂,要學到樂趣出來啊,才會不怕苦啊。

像那個,有一個叫什麼,孔相有沒有?他也沒有受過科班訓練的啊,他東學學西學學,哇,再辛苦,他都願意去學習啊。所以他東弄西弄,他現在也搞音樂啦,對不對?也搞出名堂出來了。其實不只是修道啦,在世俗的人生喔,也要有這種很堅定的,要找到一個你有樂趣的東西喔,你要堅定地投入,才能夠成就,更何況是修道呢?

我們看大部分人成就不了,就是東摸摸西弄弄,對什麼都沒有真的興趣,對什麼東西都沒有真實的興趣,只有想到怎麼樣有利有害而已,所以他沒有熱情。一個成功的人那,他一定有熱情在的。那你只有說抓到你的興趣,才有熱情,才有熱情出來。不然對什麼都沒興趣,就是對什麼都沒熱情。

沒有熱情的事是不能成就的,一定要有熱情,要有熱情。能狂熱,不管你是政治狂熱,還是搞事業企業賺錢狂熱,那種狂熱出來。修道也是要搞出這種狂熱出來。不要說狂熱,好像很那個,就是有那種熱情。救世的熱情啊,注意這點喔,要有那種救世的熱情,這個人要能救世啊。不是救世辛辛苦苦的啊,要有那種救世的熱情。就好像那些音樂家,有一種對音樂有熱情一樣。那種救世的熱情。

這個你要問自己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呢,你不要走這條路,你不可能成為大人的啦,你放心好了。大人之學嘛,你要學做大人,大人,就是對救世有一種熱情啊。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啦,這個和學音樂美術不一樣,你要有天賦的。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至於救世的天賦喔,我告訴你,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啊, 擴而充之,就是仁那,孟子講的。救世的熱情,這是經過科学檢驗的啊,嬰兒生下來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一種民胞物與的情懷,就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救世的熱情。同理心,就好像把別人當作自己,所以別人受苦,我也覺得受苦,我也迫不及待要把他拉起來,這是一種救世的熱情。

要有救世的熱情對於仁義道德,樂此不疲,才能夠自受用

這個是每個人生命裡邊的本質,每一個人,你我他,每個人生命的本質。與天俱來,這叫天命,上天賦於你的,這叫天命,每個人都有的。那麼呢你必須要在這裡,成為你的立足點。我不管我在這方面做得好不好,但是我樂此不疲,我樂此不疲。對於仁、仁義道德,樂此不疲,這時候你才能夠自受用。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哎,這講的很好,慎其獨也。你要謹慎的時候,是你獨處的時候,你心裡在想什麼。你出來在外面接觸人那,尤其我們道場道親那,你出來就是走入道場嘛,你在道場裡邊,當然接觸到人,當然都是滿臉慈悲喜舍的樣子啊,對不對?一定是這樣子嘛,你還能怎麼樣?除此之外,你馬上就把慈悲的面具帶起來,露出一個的笑容。老實講喔,你平常心裡在想什麼,在你這種表情裡邊就看得出來。好厭倦、好疲憊啊,哈哈笑,然後嘴巴說著“慈悲啊,要慈悲。”但這條路,走得好辛苦的樣子。

所以君子要慎其獨也,君子一定要在平常的時候,在獨處的時候,非常地謹慎,問自己的心,有沒有離開了?有沒有跑到貪嗔癡的路上去了?記得心呢,到底在想些什麼?你的心,是不是在救世的上面最能夠讓你激發熱情呢?就像一個搞音樂人,他不是開演奏會的時候,他才有熱情喔,他在平常的時候,就充滿了熱情,他心裡想的都是這些啊。他走出來時候,他才可以展現出他的那種音樂的那種才华啊、成熟度啊。他平常沒有練習的話,怎麼可能?

那你平常到底在做些什麼?你是走出來,走入道場的時候,才開始慈悲救世呢?還是平常你的心,都是處於這種慈悲救世之中呢?

像我以前在道場,就認識一位老前人。這位老前人說,他晚上要麼不做夢,要做夢的話呢,因為他道場已經辦到全世界好幾個國家,他做夢的話喔,一定是,哎,每個國家的道場都走一遍,呵呵呵呵。每個國家道場,泰國啦、馬來西亞啦,走一遍。回到台灣時候天亮,有時候走到一半,走到加拿大,天就亮了,呵呵呵呵。就是他平常獨處的時候,心裡想的還是這些事情,心裡想的還是這些事情。

不是說我平常沒有人看到的時候,我就“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啊。小人是這樣子啊,沒人看到的時候,什麼事都來啦。自己閒居,就獨處的時候啊,做一些壞事啊,“無所不至”,反正沒人看到就好了,“無所不至”。

見君子而後厭然”,但是看到君子以後呢,“而後厭然”那。厭然的意思是什麼呢?厭然的意思就是說,把自己那些不善的那些爪牙全部收起來。本來張牙舞爪的嘛,貪嗔癡啦、忌妒、邪惡啦,什麼都有,而且喜歡,以此為樂,還以此為樂。他以那種,好像心跑到那個世界,那種感官的娛樂啦,或是仇恨啦、憤怒啦、忌妒啦這些情緒啊,他反而覺得這些情緒蠻過癮的。很奇怪,好像吃麻辣火鍋一樣,雖然辣得難受,可是很過癮,以此為樂的。這種都是強烈地刺激生心的那種東西。但是樂後就會苦,這種快樂的作用就在這裡。

我們說,那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以聖賢為樂呢?世俗也是樂啊。你以世俗為樂的話,樂後有大苦啊,樂後有大苦啊。所以吳宗憲就是這個最好的例子啊,他跑去跟這個聖嚴法師,僻室密談一個多小時。他跟聖嚴法師講,他說啊,我年輕的時候所有的夢想,今天都實現了。他心裡告訴自己,他也告訴所有的人,告訴媒體,他說我從一個加油工,加油站的小弟,到今天有二十億的身價,我是青年楷模。這是一般人的想法啊,從沒有錢到有錢,就是楷模。這什麼楷模?你說從沒有道德到有道德,那才叫楷模,是不是?從沒有錢到有錢,從有道德到沒有道德,變成楷模了。他認為他的功大於過啊,功大於過,他覺得我奮發向上嘛。你奮發向上,向錢堆裡鑽,那算向上嗎?

然後他說啊,他很有意思啊,他跟聖嚴法師問一個問題,問一個問題,問一個很嚴肅的、很深刻的問題,也很值得大家檢討的問題。他說,我所有的夢想都實現了,而且還很多夢想,是超出我的期望。我本來沒有想到我會當導演的,我當導演了,我有錢,砸得起錢。就是我很多原來連做夢都不敢想的,都實現了,不要說夢想已經實現了。有夢最美,有夢就很美了;夢想實現,那更美了,對不對?那是活在天堂裡的啊。

他說,很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所有的夢想,甚至超出理想的事情實現以後,我發現我不快樂,而且我很痛苦。他問聖嚴法師,“why?為什麼?”聖嚴法師不知道怎麼回答。他為什麼不來問我呢?呵呵呵呵。

你樂此而不疲,你就是調整錯方向了嘛,調整錯方向了嘛。所以那種快樂呢,你不能說他不快樂,他不快樂,他不會去做的。他快樂,但是快樂之後有大苦啊,就跟吸毒一樣啊,跟喝酒一樣啊。喝酒快樂不快樂?快樂啊,樂後有大苦啊。吸毒也是啊,樂後有大苦啊。他這種快樂,就是樂後的大苦。他為什麼痛苦?他絕對不會是從頭到尾都痛苦的,他是衡量一下,他得到的痛苦,遠遠超過快樂。

這個就是我們說世俗之樂啊,叫壞苦,世俗之樂的苦叫壞苦,又叫做樂苦。我們說世俗的樂啊,叫樂苦,樂也是一種苦。為什麼呢?因為會壞掉。在快樂之中呢破壞了,在快樂之中破壞你的生命體質,破壞掉了,造成破壞性,這種快樂有破壞性,破壞自己、破壞別人、破壞社會。這種破壞就造成痛苦,更大的痛苦,那個比得不到的苦還苦。得到以後的快樂,然後造成破壞性,更苦。

所以“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把自己所有的爪牙,把自己的壞心眼,統統收起來,“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把自己的這種不善良的東西喔,藏起來。掩,就是掩蔽起來,掩蔽起來,滿嘴仁義道德,“而著其善”,講出來話,都仁義道德。這種人很多啊,滿嘴仁義道德的人,政壇最多了。看那個臉,就是毒蛇猛獸的臉呢,說出來話都仁義道德,說出來話都仁義道德,民主法制仁義道德。但那個臉上,爬滿了毒蛇猛獸啊。

叫“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那,你不要碰到君子啊。人家君子看你啊,好像看到你的肝、看到你的肺啊,透明的啊,把你看透了,簡單地說,把你看透了。因為“誠于中,形於外”嘛,必然如此嘛,你要誠意就是這樣。誠意的功夫,每個人都有的啊,只是看你誠意在哪裡啊,看你所惡的是什麼,所好的是什麼,你的好惡在哪裡啊。你若討厭犧牲奉獻、討厭仁義道德,而你喜好的是聲色犬馬、名利皆收,無所不至啊,甚至不擇手段去得到這些。

你如果喜好的是這個啊,就算滿嘴仁義道德啊,你還是看得出來啊。你喝酒的人,你酒精已經中毒的人,老實講,你兩天不喝酒,你身上還是有酒臭啊,對不對?還是有酒臭啊,聞得到味道的啊。抽煙的人也是啊,你老煙槍,一天抽二三包煙的,你說我今天不抽煙,你全身都是煙味,騙不了人的。

同樣,一個人平常心裡啊,整天想的都是這些無所不至啊,“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啊,你見到君子,你想暫時把爪牙收起來,讓人家看不出來,那是不可能的。都爬到臉,蛆都爬出來,自己都不曉得,蛆都從毛孔爬出來,自己都不曉得。裡邊都爛掉啦,很清楚的啊,一看就知道了。“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有什麼好處呢?何必裝呢?就是不要裝了啦,簡單地說。“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他已經是積重難返了,啊,什麼都爬出來了。

誠意,就是好惡的問題,你以此為樂的

你說是好人,好人、壞人,看臉就看得出來了,只要你,不要有多大的修行,冷靜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冷靜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了。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啊,叫誠于中形於外。誠於中,就是誠意,這誠意很重要。所謂誠意,就是好惡的問題,好惡的問題,你以此為樂的。你在內心以什麼為樂,外面就會形出來,你內心以什麼為樂,你的形象就會出來,你的形象就會出來。你內心是以仁慈為樂的,就不對盤,就不對勁,看起來就怪怪的。所以誠于中,形於外,看你內心所誠的是什麼,所誠的是什麼。

所以我們很多人喏,有時候模糊了,混淆了,內心都混淆了。甚至連自己到底是什麼,我到底在追求什麼,都搞不清楚。尤其自欺成功的人,很多自欺成功的人喏,很多自欺成功的人就怎麼樣?他認為自己是聖人君子。老實講,很少有人覺得自己是邪惡的小人的,很少的啦。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是小人的話喔,他就會有可能成為君子。這不是我講的,這是耶穌講的。耶穌講,自以為善的人,終將為惡;自以為惡的人,終將為善。

自以為自己是惡人的人,他有檢討的能力啊,他起碼知道自己壞啊,他起碼知道自己壞啊。他知道自己貪財、好色啦、自私啦等等的,他知道自己有這些缺點那。一般人不會喲,他混淆,他自欺成功了:我沒有,我不自私,我很慷慨。

時常有人跑來問我問題啊,有時候卜卦啦什麼的。“你個性裡邊有什麼呢。”“沒有啊,我沒有,我沒有。我不是這樣的人,絕對不是。”偏偏每次這種情形,他旁邊就有認識他的人,或者她老公或者他老婆,“哎,他(她)就是這樣,他(她)就是這樣。”哈哈哈哈,每次都這個樣。

所以說,“誠於中,形於外。”所以你不要自欺,“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所以你最重要的不是與人相處的時候,與人相處的時候,都會掩飾自己,都會把自己好的這一面表現出來,然後把自己不好的那一面收起來,一定是這樣子的,每個人都會這樣。你要獨處的時候,問自己心里在想什麼?“诚其意”,你在獨處,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你覺得你最喜歡做些什麼?沒有人看到你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些什麼?你有没有以救世为乐呢?很简单地说。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只是這一點,你有沒有以救世為樂呢?你有沒有以成為一個仁人君子為樂呢?還是覺得這樣,很吃虧呢?犧牲奉獻,是很吃虧的事情啊;仁義道德,是很吃虧的事情,很枯燥乏味呢。仁義道德,絕對不會枯燥乏味,你還沒有上網啊,你不曉得,你以為這裡邊什麼都沒有。你一旦上了網以後,那個世界很大,海闊天空,絕對不會枯燥乏味的。但你上網的條件,就是要以此為樂,你要以此為樂。“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慎独功夫做得的最好的就是曾子了。“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他說啊,當我們在獨處的時候,我們不要以為沒有人看到你。告訴你,天知地知啊,不是你知我知啊,是神知鬼知啊。天知地知神知鬼知啊,四面八方都好像有眼睛在看著你,有指頭在指著你,“其嚴乎”啊,很嚴密的啊。

曾子就很清楚這一點那,他一旦發現自己的心呢,落入貪婪、自私、重欲等等的,落入這樣子的一種追求裡邊的時候呢,他就覺得不是說,我做的這些沒人看得到,不會。他認為,隨時都有人看著他、盯著他,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啊,“其嚴乎”啊,看守都很嚴密的啊,騙不了人的。騙得了人那,騙得了自己,騙得了别人,但是欺不了天地鬼神那。

無訟之心=不爭之心=仁德之心

但是你如果是一個這種誠其意的人,我們講的誠其意,不是別的誠其意喔,是誠意在什麼?誠意在格物致知之後的,以後的這樣的一個剛好相對於訟的,這種無訟之心。無訟之心是什麼?不爭之心,就是仁德之心那。

人和人的關係就是這樣,原本人與人的關係就是相親相愛,本質是這樣。但是後來開始訟,開始爭,就破裂了。像小孩子,兄弟姐妹本來相處都很快樂的,越小的小孩子,越能够相處得很愉快。但是後來開始爭了,就開始感情就越來越不好,我們跟兄弟姐妹,都是這樣把感情搞壞掉的,開始爭以後,開始爭。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道德經》

所以相親相愛是一種,尤其是人類社會啊,相親相愛是一種本質。你既然生為人了,你生命的特質就是相親相愛。但是因為爭,所以就破壞掉了,因為爭,所以破壞掉。所以他叫你“無訟”,不要爭。“不爭之德”嘛,不爭以後呢,你就得到本性了,得到本性以後呢,哎,你自然就,本性就是仁,相親相愛。

無諍可以進入大禪定,無諍三味

這時候你就會很快樂,注意喔,這種快樂,絕對不是欲望得到滿足的快樂喔,你會覺得非常的快樂,非常的安定,內心非常的祥和、安定。這叫無諍三昧啊,無諍本身就可以讓你進入大禪定,無諍三味。

金剛經裡邊那,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講說,你得無諍三昧,所以人中最為第一。所有人類裡邊你第一,人中最為第一,叫第一離欲阿羅漢。第一離欲阿羅漢,無諍三昧,大阿羅漢,叫無諍三味。就是無諍、無訟,不再爭了,不再爭名爭利了,不再爭彼此,不再爭是非了。這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剩下一個,就是相親相愛,就是親愛,道親,就是親愛,沒有別的了。

於是,這時候就會發生一種現象,“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富貴可以滋潤你的屋子,可以讓你的,一個富貴的人,在他住的房子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哇,精雕細琢。但是呢道德怎麼看得出來呢?一個人有沒有錢,看他住啦、看他穿的衣服啦,你可以看得出來啊,除非這個人很隱藏自己的財富啊,除非是這樣。不然大部分人有錢人,他的穿著、他住的地方啊,就是不一樣,他一定會展現在這些地方的,不然他賺錢幹什麼,對不對?他一定會這個樣子的。

德,讓生命得到滋潤,所以喜悅

那你說一個有德的人,怎麼看得出來?“德潤身”那。富,可以讓你的房子富麗堂皇;然而德呢,可以讓你的生命,這個身不是講身體,是講生命,生命得到滋潤。他喜悅,就喜悅在這裡啦,生命得到滋潤。

那麼生命得到滋潤,這時候有什麼特質呢?“心廣體胖(pán)”,不是變成一個大胖子喔,絕對不是這個意思喔。這個胖呢,絕對不是胖的意思,這個胖的意思,有一種寬裕自得的意思,寬裕自得。不見得他不生病啊什麼,他寬裕自得,寬裕自得。就是他的心量,變得很廣大。哎,你跟他接觸,發現他這個人心量很廣大,他有包容心,不會說,一般人就是很有自我防衛啊,就是心量不夠廣大。自己的一些,有很多遊戲規則,你碰到他,他就會反彈的啊,就好像野獸一樣啊。

像那個狗都會在它時常出現的地方撒尿的,我們人也會幹這種事啊,我撒一泡尿在這裡,人有撒尿的方式啊。他會告訴你,明說暗說告訴你,你不要觸碰到我,觸碰到我的話,我會不高興的,不要惹我。所以沒有“心量廣大”。

德滋潤的話,一、心量廣大;二、自得其樂

這種人,他如果德滋潤的話,看得出來,所以我們講“誠於中,形於外”。他形於外的話,就是第一個,他心量廣大,他包容心很大,各式各樣人,他都能夠包容。然後第二個呢,“體胖”,他的肢體語言,他的肢體語言就是寬裕自得,他很能夠自得其樂,叫寬裕自得。他不會整天活得緊張兮兮的,整天活得心不在焉的,六神無主、緊張兮兮的,不會。

他很能夠自得其樂,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吃飯、睡覺、喝茶,都很能夠寬裕自得,好像活得空間很寬大的那種感覺,寬裕自得,叫心廣體胖。他會有這樣子的一個“形於外”出來,形於外這種特質會出來,就是“心廣體胖”。就是心量廣大,然後他的肢體語言呢、他的動靜進退呢,是胖,胖的意思就是很寬裕自得,非常能夠自得其樂。

這是最重要的啊,這個最重要的啊。我們人活著,就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境界,進入心廣體胖嘛,對不對?心量廣大,不容易一點事情就跳起來,一點不愉快就跳起來,心量廣大。不容易被激怒,也不容易被誘惑,這叫心量廣大。然後體胖,哎,福祿而不自得啊。就算是吃得很差,他也可以歡悅自得。

誠意的功夫出来了:一無所有,安樂自在

這個德滋,可以直接滋潤他的生命

像孔子就有這種特質啊,陳蔡絕糧啊,弦歌不綴啊。沒有飯吃啦,彈琴唱歌,這就叫體胖那,這叫體胖,很寬裕自得。他彈琴唱歌,“……”啊,閑著沒事的時候呢,哎,非常的愉快,愉悅自得,有一種很愉悅的感覺,叫體胖。就是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但是還是非常地安樂自在,一無所有,且能安樂自在啊,這個就是誠意的功夫出來了,誠意的功夫出來了。他光是這個德滋,就可以直接滋潤他的生命。

哎,我們今天人很奇怪呀,我們為什麼要蓋這麼大的房子?無非你也是要讓你的生命舒服一點嘛,對不對?你認為你身體住在裡面,會比較舒服。但事實上不會啊,住在白宮裡面,你也不會快樂啊。住在白宮裡,你還要找一個房間那,幹這種“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的這種事情,最後還被人家挖出來。

所以真正能夠讓你直接受益的,就是這個德嘛,德才可以滋潤你的生命啊。我們今天要賺錢那,我們今天大名大利,也是想要滋潤住自己的生命啊。也是認為自己得到這些,就會“哇,光鮮亮麗啊!”沒有啊,那個沒有,那個只能潤屋而已啦,那不能潤身的啦。那種富貴榮華,只能潤物而已,它沒有滋潤生命的效果,沒有滋潤生命的效果。就好像那個樹一樣啊,你要用最便宜的,沒有人跟你爭的水,去澆灌它,它就會長得好;你如果用鑽石去灌溉它,它是長不好的,你放心好了。

生命也是像這樣子啊。你用金錢去澆灌,就像用鑽石去澆花一樣,鑽石澆花啊,你把珍珠磨成粉、把鑽石磨成粉,來澆花,它長不好的,它會很快就枯死了。你要用水,水很便宜的,不值錢的。水是什麼?就是道德,它不值錢,沒人跟你搶,沒人跟你搶。哎,愛人,誰跟你搶?“你趕快去愛吧,我不需要。”誰會跟你搶著去愛人那?不會的。但是你如果有這種愛心的話,“德潤身”,德潤身,就會自然“心廣體胖”,寬裕自得。

好,我們再看下一章,誠意之後正心。

第七章 釋正心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好,我們前面講誠意了,就是你不要自我欺騙,你有沒有叫什麼,樂此道者?你是不是一個樂此道者?這句話後來時常被人家用喔,“樂此道者”時常被人家用喔。甚至喜歡到煙花柳巷去嫖妓,他也說是樂此道者,亂用一通啊。

樂此道者就是,這個道是唯一的啦,就是你有沒有樂這個道啊,你有沒有樂這個道?樂此道,你是不是一個樂此道者?樂此道之人?這個是誠意,你要問清楚自己。你一旦發現自己是一個樂此道者,喔,你找對了,這才是你該樂的。

這就像一個枯萎的樹啊,“啊,給我珍珠吧!給我鑽石吧!”你都搞錯啦,你被騙啦,父母親騙了你,師長騙了你啊,告訴你名利雙收才是幸福啊。錯啦,他們騙你啦,他們自己也騙自己啊,他們也被騙啦。告訴你,只有道是水,道就是樹的水。

它才可以滋潤你啊,潤身那,只有道才可以滋潤你的生命那,只有道德才可以滋潤你的生命啊。這才是你應該要快樂的東西,其他的一切,都对你沒有滋潤的效果,只有修飾的效果,告訴你,只有修飾。有沒有辦法,讓你活得光鮮亮麗?絕對有,絕對有。是什麼,你知道嗎?聖誕樹。我們每個人都是聖誕樹,很悲哀的。聖誕樹啊。砍下來了,放在那邊,掛滿了東西啊。哇,最漂亮啊,漂亮的不得了啊。但是不久就枯萎掉了。

但是我們大家都追求成為一棵最大的聖誕樹,每個人人生的目標,就是成為臺北市政府前面那棵大聖誕樹,據說是全世界最大的。有一次阿扁當市長的時候,不是搞了一個全世界最高的那個聖誕樹嘛。大家都希望成為那種東西,成為一個全世界最高大的聖誕樹,就沒有人希望成為一棵活樹,奇怪了。

活樹要怎麼樣呢?就是要樂此道者,才可以成為活樹。你不曉得啊,這個道很重要的,你人生命能不能成活,就要靠這個啦,是要靠這個啦。耶穌講的很好,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生命。你沒有道怎麼會,我就是道,我就是生命。你沒有道,怎麼會有生命呢?沒有的啊。會有,暫時的,短暫的生命,你會枯萎掉的。你沒有辦法知道永恆的生命,你會枯萎掉的,你沒辦法心廣體胖。你生命會慢慢枯萎,你會感覺到自己慢慢枯萎。

好像聖誕樹一樣,掛滿了東西,哇,光鮮亮麗。哇,這是董事長的名片,哇,這個是立法委員的名片,哇,這個是總統的頭銜,光鮮亮麗啊,但是一直在枯萎,一直在流失。所以誠其意,非常重要。

誠意之後呢,“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誠意之後,這時候就要開始,誠意之後,大方向抓到了,樂此道。這時候呢余習猶在,注意喔,余習猶在,余習猶在。

我舉例來說。好像一棵快要枯萎的樹,它雖然得到滋潤了,可是它還是垂頭喪氣,它還沒有長好,它還是有很多枯枝落葉啦等等的。它雖然現在已經開始得到滋潤了,樂此道以後,它就得到滋潤了,可是還沒有整個壯大起來,還沒有整個壯大起來,叫余習猶在。

我想想看,再舉什麼例子喔。好,我舉個例子。好像我那個外甥,他暑假到我家去玩,那我們帶他去游泳池。就發現他會游泳,可是他游泳姿勢很怪異呀,好像水蛇一樣啊。我說這個自由式,不是這樣子、這樣子,然後換氣的時候這樣子抬起來。他一轉過去,就變這樣子,然後再出來是這樣,整個身體是這樣在轉。這樣還可以遊過整個游泳池啊,他還遊得過去。哇,他一出現,大家都“怪物啊!”都閃到一邊去了。跟摩西分紅海一樣,他一遊過去,大家都閃開來了。很怪異那樣子,這樣轉過去,不會游泳,動作很怪異。

後來我們就叫他請教練來,當場調教他。哎,他學了二個小時以後呢,還是會扭,餘習猶在,可是他已經不會讓人很吃驚了,不會讓人吃驚了,這叫餘習猶在。他已經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以前不知道,以為游泳就是這樣子的。但是那種壞習慣還在的,那種壞習慣還在的。

所以壞習慣還在,要怎麼知道,我們已經勵志成為仁人君子了,我們也樂意,樂此道,我們也樂意成為一個有道之士,我們樂意,因為我們生命要得到真正的滋潤。我也感覺到我生命得到滋潤了,但是我還有很多壞習慣還在,叫余習猶在。那怎麼樣知道自己的余習猶在呢?

好,“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這就表示在“正其心者”啊,“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就是我直接的,我生命裡面還是有很容易發怒,有所忿懥,很容易發怒。忿,忿懥呢,就不只是發怒啦,這忿,有一種恨那,忿恨那,是一種怨恨的。生氣,每個人都會啦,你搞出怨氣出來啦,就很糟糕啦。

昨天,喔,前天那,我在講論語的時候,才講到孔子講的,孔子講說,這個詩經啊,這個關睢啊,關睢這一篇,叫樂而不淫那,哀而不傷啊。他快樂,但是不會有淫欲;悲哀,但是不會傷身那,不會到達毀形。有人悲傷過度了,會形銷骨立啊,就造成傷害了。

哎,我就想到,我就把它補了兩句,這是我自已補的。我們喜怒哀樂要發而,不是沒有,要喜而不狂啊,你知道有的時候會發狂的,我自己就著過這個魔啊,喜而發狂的。喜而不狂。現在人很容易喜而狂啊,人家說欣喜若狂啊。有時候兄弟朋友一起喝酒啊,一起喝酒作樂,欣喜過狂以後,就互相砍殺了,這種事情也很多。喜而不狂,還有什麼怨那?發怒沒有關係,有時候你該生氣就生氣,你不要怨、恨、仇,這個跑出來了。怒而不怨,這個時候要有節制啊,要有節制。

樂而不淫那。起碼人在快樂的時候,就會想到淫欲啊,我們在座可能沒有這樣的人那。我以前有一段時間在那個什麼郵局啊,在那邊看管一個車棚,就認識了很多人。哎,就有郵局的那個職員喏,就跑來跟我講,他說他們下班以後喔,幾個同事就去喝點酒啊,直接回家會被人家笑的啊,就是有妻管炎那,哈,所以同事呢要有自己生活空間作樂。

很奇怪那,他喝酒喝一喝呢,就……,有没有听过,就會想好像不過癮那,看能不能找地方,能夠喝一點比較有……,日本味的,……,就是搞一些比較有聲色場所的。這叫樂,就很容易淫,他很快樂,就會搞出這個東西出來,所以樂而淫那,很可怕的事情。它這邊也是一樣。

好,身有所忿懥,當你發現自己心中有忿恨心,還是時常存在的話,不得其正,就表示你的心不正,你的心不正。

心是很抽象的東西啊,可是你會有這種反應出來,情緒。情緒,這東西是介於身心之間的,注意喔,情緒,他這個講得很好,孔子他們,孔門實在是對這種科學都很理解啊。情緒這東西,是不只是心理,它介於身心之間的。因為情緒出來以後,憤怒的情緒,會造成你身體裡面內分泌腺那等等,多分泌一些。

像你在生氣的時候,會分泌這個去甲腎上腺素;那你在欲望,你在好樂的時候,你會分泌腎上腺素;你在恐懼的時候,也會分泌這個分泌那個,都會。不是,恐懼的時候不會,恐懼的時候會分泌腎上腺素,好樂的時候會分泌什麼東西啊?好樂的時候會分泌一種叫什麼啊,欲望很強的時候,分泌一種激素,會破壞你的多巴胺組織的。多馬胺組織時常破壞的話,就會怎麼樣?就會老年癡呆,就老年癡呆。所以現在很多三四十歲,就得了老年癡呆,就是欲望太多,所以大腦裡邊的多巴胺組織受到破壞,欲望太強的人。

所以這個都變成生理的,生理反應啊,就叫生,生理。因為我們會感覺,生氣的時候,好像整個身體都起變化,有沒有?恐懼也是,身體會發抖;憂愁的時候也是,生理會起變化的。

所以說,為什麼你會有所憤懥?“那人惹過我啊,他激怒我啊。”不是,因為你的心不得其正,你沒有得到正心。為什麼你會“有所恐懼”?為什麼你會恐懼呢?我們人很容易活在恐懼之中啊,恐懼未來啊,恐懼現在啊,一天到晚恐懼,怕有什麼災禍會發生,惶惶不可終日。為什麼會恐懼呢?“不得其正”,因為你沒有正心,你就會恐懼。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那麼你呢,什麼叫好樂(yào啊?就說有些東西你非要,這叫嗜好啊,你沒有,他就不快樂了,叫嗜好。比方你不抽煙,你就不快樂;你不喝酒,你就不快樂,這就是嗜好了。叫非此不樂,非此不樂,叫好樂。不是說一個人不能有嗜好喔,而是當你到達非此不樂的時候呢,那就表示你心不得其正。

你喜歡喝茶啦,喜歡喝咖啡啦,這個可以。如果你有一天,你沒有茶可以喝,你就很痛苦的話,那這個就變成癖好了,這個就表示你不得其正了。因為你應該以道為樂的啊,我們剛才講的啊,法樂啊,像這些都是娛樂啊。就是當娛樂大於法樂的時候呢,就是不得其正了。

像那個小朋友,他沒有什麼嗜好啊,他一樣可以很快樂啊,手舞足蹈。像那個小朋友,你看,什麼叫體胖?像這樣子就是體胖,在那邊扣腳丫,寬裕自得啊。我們看著,好像小孩子就這樣子啊,錯啦。一個大人如果像這樣子,大家會說會笑哎。事實上聖人就是這樣,他很自在的,寬裕自得。他就很快樂啊,摸摸什麼啦,碰碰什麼,就很快樂。我們不是啊,這有什麼快樂可言?你看他去摸一下那個,你不要看,他就覺得那樣很快樂,你看。我很喜歡看小孩子在那邊亂動,你看,他摸到就很快樂,你看,摸到就很快樂。

所以得到快樂,這叫法樂,這叫與萬物為一啊,法樂。法樂就是這樣啊,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東西碰觸到,都很快樂,叫法樂。不是你研究佛法,就很快樂,不是這個意思。法樂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都能讓你快樂,叫法樂。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碰觸到,都很快樂。而不是欲樂喔,欲樂就是只有說,某種特定的東西,我得到滿足了,我才會快樂,欲樂,這叫好樂。法樂,你呼吸都會快樂啊,走路都會快樂,這叫法樂。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我們人會有憂患心,擔憂這個、擔憂那個的,最擔憂是自己一無所有。耶穌講的很好,“貧窮而一無所有的人有福了,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間的鹽那,鹽巴啊。鹽巴可以造成什麼?食物的美味啊。誰加上你們,任何團體把你加進去,這個就變成很美味了。“你們是世上的鹽,但是你們不可以失去鹽味。”世間貧窮一無所有的人太多了,但是他們都是失去鹽味的鹽,沒有鹹味的鹽。

什麼叫沒有鹹味的鹽那?以貧窮、一無所有而憂患的人,擔憂自己一無所有的人。他不曉得一無所有多好啊,一無所有,就沒什麼好憂患的了。他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人的詩。”所以他們時常搞到一無所有啊,聚集了幾千個人在開法會啊,只有幾塊麵包啊。耶穌就把麵包一塊一塊掰開來給大家吃,結果幾千個人都吃飽了,那個麵包永遠吃不完。

耶穌講的很好,他說,你看天上的飛鳥,它也不耕種,它也不播種,它也不囤積糧食,上帝一樣要養活它,何況是你們呢?你們都是神的子。耶穌不是說他自己才是神之子喔,耶穌說他們,你們都是神的子。祂還不眷顧你們嗎?祂連天上的飛鳥,地上的白合花,地上白合花穿著最美麗的衣裳。他說,所羅門王在全盛時期所穿的衣服啊,還不如一棵野地的白合花,不如一棵野地的白合花。

他說那個朝生夕死的野草啊,上帝尚且給它照顧得這麼好,何況是你呢,何況你們這些神的子啊,所以你何必憂患呢?何必擔憂這些呢?

但是我們不會,我們會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我們有所憂患。因為你不得其正,你的心不正,你就會有所憂患,就會擔憂這個、擔憂那個的,失去信心。擔憂明天怎麼辦、後天怎麼辦?沒有錢怎麼辦?活不下去怎麼辦?你會有這些種種的擔憂。

然後我們的心呢,掉到憤懥、掉到恐懼、掉到好樂、掉到憂患以後啊,就會產生一個現象,叫“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就會整天神情恍惚,掉到這裡面去了,神情恍惚。心不在焉,就會有一種現象發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看,看不清楚;聽,聽不清楚;吃東西,嘗不出它的味道出來,吃東西,嘗不到它的味道出來。所以你活得就沒有滋味,簡單地說,沒有滋味。沒有顏色,沒有聲音,你活在沒有聲音、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世界裡邊。

事實上,我們人活得是應該有聲音、有味道的,而且滋味非常的豐富。我們看那個孩子們就是這個樣,一呼一吸,他看得清楚,他聽得明白。他對聲音的感受、對顏色的感觸,非常地敏銳,他吃東西呢,吃得很有滋味。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有看到一部電影,西部片那。我已經忘了,那部電影有一個鏡頭,有一幕啊,就一個小孩子啊,盯著這個雜貨店裡的一盒巧克力,在那邊發呆。那那個男主角走進來了,就跟雜貨店的老闆講說,說他在幹什麼?說他盯這個巧克力已經盯了好幾個禮拜了,每天都來盯。那你為什麼不給他吃呢?他說等他長大以後有錢了,再來買吧。雜貨店老闆這麼說,等他長大有錢再來買吧。

結果這個男主角呢就把它買給他了。然後那個老闆就抗議啊,老闆說你這樣會寵壞孩子啊,他應該長大以後,自己靠自己能力來買。這個男主角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他說,等他長大以後,糖就不甜了。很有意思啊,長大以後糖就不甜了。

這是我們的感受喔,現在叫你吃糖,你吃不出那個香味啊,因為你心不在焉嘛。你有恐懼這些東西在擾亂你嘛,恐懼、好樂、憂患、忿怒,這些情緒讓你沒辦法全心全意地去吃一塊糖啊,不要說別的事了。我小的時候,要吃到一塊巧克力,小心不要把舌頭吃下去啦,那好吃極啦。現在有什麼?心不在焉那,心不在焉。

如果你心在的話呢,什麼都很美好的啊,一呼一吸都很美好啊,呼吸裡邊都有甜味啊。真的,呼吸甜甜的,你都沒有嘗過那個滋味,水也有甜味啊。所有一切,你碰觸到空氣,你走路的感覺,腳板踢到地面的感覺,都是非常美好的,生命是非常美好的,人是活在樂園裡邊的啊。但是因為你心不在焉,所以你就失去這種安穩自在,安穩自在叫大安樂,大安樂。

所以法樂,法樂就是一種安穩自在,法的快樂,隨時隨地,安穩自在,隨時隨地安穩自在。喝水啦,喝茶啦,吃飯啦,都樂趣無窮。你都不曉得人生中,這些簡單的東西,樂趣無窮。甚至你就這樣手抬起來放下,這都有樂趣的喔,你沒有辦法感受的啊,這就樂趣無窮。

當你心在的時候,很專注的時候,沒有掉到忿怒、恐懼、憂患,這些情緒裡邊的時候,我們隨時隨地都被這些情緒所操縱。所以你沒有心情,我們時常講說我沒有心情,我沒有心情。我沒有心情,做什麼都沒有心情。吃飯也沒有心情,就混過去就好了,沒有心情;走路也沒有心情。

像小孩子都很有心情,有時候我們還很氣,很氣的時候,“你還有心情啊!暑假作業都沒有寫,你還有心情玩那!”對不對?時常這樣罵小孩子啊,這是小人在罵君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能夠有心情啊,就表示他沒有掉到這種忿怒、恐懼、憂患裡邊那,他就有心情啊,自得其樂,他有心情。

你不要小看這個心情啊,這個心情是買不到的哎。像我們都是,悲哀就悲哀在沒有心情啊,做什麼都沒有心情啊,我們就悲哀在這一點那。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快樂,天堂就在這裡啊,你有心情去享樂一切,這個世界的一切喔。

只要你有那個心情喔,告诉你,處處都是寶藏,處處都是歡樂的。這個整個人世間的時間、空間、環境的設計,你的眼睛、耳朵,你眼睛看、耳朵聽,當你的眼睛呢接觸到顏色的時候,耳朵接觸到聲音的時候,裡邊都充滿了歡樂。它的設計,就是讓你充滿歡樂的,只要你沒有搞到自己心不在焉的話,你就會發現,樂趣無窮。

生命本身,就樂趣無窮,不是說人生有很多可以讓你追求的東西,不是,它本身就樂趣無窮。看孩子們就知道了,這孩子們是活在天國啊,這個是耶穌講的啊。但是我們是要想盡辦法,把他趕到地獄去啊。因為我們自己活在地獄不爽,要把人家拖下水,呵呵呵呵。

所以要“修身在正其心”那,修身在正其心。所以你要問自己,有沒有心不在焉?有沒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有所恐懼、有所憂患、有所忿懥,所以你失去了享受人生的這樣子一個心情,享受人生的心情。

好,我們就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好,請說。

哪一個?哎,第九頁第一行,怎麼樣?喔,“則何益矣”,就是“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那,“則何益矣”,就是有什麼好處呢?何益,就是有何好處的意思啊。益,就是好處嘛,就是有什麼好處呢?就你這樣裝,你裝假有什麼好處呢?人家把你看穿了,只是不講而已啊,這樣裝假有什麼好處呢?

我也時常碰到這樣子的啊,“我就是,我的缺點就是我太慷慨了。”他那一看就是很小氣的樣子啊,“我缺點就是太慷慨了。”但是你不能說他騙人那,因為他自欺嘛,自欺,沒辦法。他說“我缺點,就是我太好心了,我太有同情心了。”“我因為不計較,所以老是被人家陷害。”哇,看樣子好計較的一個人啊,他就說我不計較。“何益矣”嘛,人家把你看穿了,有什麼好處呢?這樣騙來騙去有什麼好處呢?他以為嘴巴說,人家就會相信。很多人是這樣子喔,以為我介紹自己,人家就會相信啦。我跟你介紹說,我是一個什麼樣,我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用嘴巴說的,以為人家就會相信了。

(有小孩哭聲)小孩子哀,就不會傷,叫哀而不傷,他怎麼哭都不會傷啊。大人就不同了,大人如果哭得像小孩子的話,就會傷身了,有沒有注意到?大人會哀的話就會傷,哀傷哀傷啊。哀而不傷。所以有時候我們不用向外去找天使,天使就在眼前。所以你要哭,你要學小孩子哭,你不要叫他不要哭,嘿嘿嘿嘿,你要學學人家怎麼哭的,哀而不傷啊。

好,還有沒有問題?哎,別人看到我,對,“人之視己”。意思就是說,別人看到你呀,別人看到自己啊,就說如見其肺肝然啊,就好像看到你的肝和肺一樣,好像照X光一樣,把你看穿了,很清楚你是什麼樣的人那。

所以這個誠意,點出來一個話頭啊,你要自己參問自己的,你要參話頭,自己問自己,就是什麼?所好者何啊?我所好的是什麼?什麼會讓我覺得最快樂?所好者何,所好者。要問自己,我所好的是什麼?

你如果所好者是仁,好道、好仁,那就誠意啦。不能自我欺騙,要問到底有沒有好?不是說,承認那是對的,但事實上我不喜歡,不喜歡。我喜歡的,還是名利富貴,但是我承認仁義道德是對的。那個就沒有到誠意了,那個還是在,連格物都還沒有到,那個還是在局外啊,還是在局外。離大人之學啊,大學,還遙遠,還在局外。

大部分人是這樣子喔,他承認仁義道德是對的。甚至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承認仁義道德是對的,已經不承認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承認了。現在的仁義道德是什麼?就是你能夠從沒有錢到有錢,你就是不得了,就是這樣。

像以前,廖正豪在當法務部長的時候,他說他到鄉下去考察,就发现地方的那些父老啊,都說希望小孩子將來可以混黑道,而且要混大的,不要混小的。要當卒仔,說將來黑道呢可以漂白。一般人又怕他,不會欺侮他,只有他欺侮人的份。一旦他漂白以後,可以成為民意代表,呵呵,就可以富貴雙收。

這邊價值觀已經改變了。因為這些人覺得心裡很不平,因為他們看到那些黑道老大,跟自己一起長大。小時候我瞧不起他,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他在那邊打彈珠啦、偷東西啦等等的,翻牆越壁的,和我們一起成長。我現在還在這邊做農,他已經當了民意代表了,他當了鄉長了、當了鎮長了。而事實上他是黑道的嘛, 我們台灣的基層是這樣子的啊,對不對?所以他覺得我何必呢?我小孩子將來要走這個路。我當初如果走這種路,我現在也是民意代表。而且他覺得,我小的時候,比他還強啊,聰明才智都贏他啊。

我們小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啊,小學同學啊,簡單地說,卒仔現在都變英雄了,現在我們自己變成卒仔了,很不平的,尤其是鄉下人,很不平衡,非常不平衡。

這就是已經,連仁義道德是對的,都不認同了,都不認同了。有錢,就是對的。有錢有勢,有錢就有勢,叫有財有勢,就威風八面,這就是社會價值觀念已經顛倒了。道場裡面有句話叫什麼?顛倒錯亂,呵呵。顛倒錯亂,要怎麼辦呢?“望祈祖師赦罪容寬”那,起碼要承認自己是顛倒錯亂那。

我們不要整天獻香的時候念這個啊,你要問自己有沒有顛倒啊,該在上面的時候,有沒有放到下面來?名利富貴,人之所欲啊,你要放在下面;道德仁義啊,放在上面。你好的是什麼?你好的是什麼?如果你發現自己好的,還是名利富貴,你就是顛倒,你就顛倒了。

就像一棵樹啊,枯槁不堪了,它還說,你灌溉我一點金銀珠寶吧?就像這種態度啊。我們人生追求名利富貴,就像這樣子喔,就很可笑的事情啊,無益啊,沒有好處的。

好,還有沒有問題?沒有,我們就先下課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