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嘉證道歌 - 13

 

大家晚安
晚安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上士一決一切了 所謂一念相應 生決定信
一切解脫 一切了斷
傳道 就是這個一念相應
跟什麼相應呢
我們今天來老母大典
和無極老母相應 和無極理天相應
和所謂的 所謂的 真如法界相應
用希臘的哲學來講叫 理型
和理型相應 真理的典型相應
真理的世界相感應 然後就 生決定信
這個是很難起信的
中下多聞多不信 中士下士呢
多聞 見解太多
聽到的道理太多 就很難相信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受教育
所受的熏習都是 博學多聞嘛
那但是呢這個真理
你要和這個所謂 真理的世界相應的話
它不是用你的廣學多聞可以相應的
一念相應 所謂一切法 不可說不可念
名為真如
今天老母大典 我們講 無極老母
無極老母就是 有兩重意思
一重是 沒有界限 一重是 無有極限
為什麼 無有極限呢
因為沒有對待 沒有兩極對待
但是呢我們一般人的心靈
都是有一個 內有所念 外有所說
我心中有一個念頭 然後呢
看你念的是什麼 有一個對象可以念
而且你可以去說它
這個都是 相對的 不是無極的
人活在一個 相對的世界
有一個我 還有一個 我所思念的
我所追逐的 我所在乎的對象 念念不捨
要離於念 才可以進入真如
才可以歸根認母 才可以和無極老母相應
這個只有上士呢 他可以心領神會
因為人的一生都是 有所說有所念
就是看你 念的是什麼 說的是什麼
有的比較高檔一點 有的比較低檔一點
就差別在這
有的內容比較貧乏 有的內容比較豐富
有的精緻 有的粗糙
但是都是 有所說 有所念的
然後說個不停 也念個不停
不只是一輩子 生生世世都是這樣
永遠心裡有很多念頭
嘴裡有很多話要說 都是這樣
你說 不可說 不可念
這個是很違背我們的一個經驗法則的
生存的經驗就是 念個不停 說個不停 妄念
妄說妄念 都是虛妄
那就永遠沒辦法跟這個相應
沒辦法跟所謂的真理相應
為什麼 中下多聞多不信呢
因為你 多聞 廣學多聞
一定是落入這個 一定是落入
我有很多的思想知識
然後我可以去敘述
都是可說可念
所以他一定不會相信
他也不能信呢
他信的話就推翻了自己努力的成果
哎好不容易我累積了這麼多東西
這是我的一個
這個所謂 知識就是財富嘛
那是我真正的財富
那多聞之人 就是知識很豐富的人
他很難相信這個道的
道 是不可言說的 很難相信
所以說多聞多不信
多聞多不信
但是我們要和 無極老母 要和真理的世界
感應道交的話
那你的心靈要處在一種不可說
不可念的狀態
內無所念 外無可說
處於這種狀態才能夠感應道交
但是一旦感應道交以後
一覺一切了 一切的煩惱解脫了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一切的業障畢竟消除
一切的功德 決定具足
一覺一切了 但是很難相信 很難採信
所以道德經裡面老子也這麼說
他說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有時候當一回事 有時候又忘了 不當一回事
下士聞道
下士聽到這個道 大笑之 嘲笑 大聲嘲笑
哈哈這是什麼個東西 聽都聽不懂了
不要說去受用
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 本來也無所說嘛
當然不是說些什麼道
道可道 非常道
所以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就是要讓這些愚昧的人嘲笑的 才是道
因為 道 講的是一個
剛好跟我們的習性相反的一個東西
剛好是相反的東西
一般人心就是 心有所繫念的 永遠有所繫念
那一個道人 他的心是離念的 離開這些念頭
這個是我們可以去體會一下
我們說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上士聽到這個道怎麼辦呢
這麼一個東西
一切法不可說 不可念 名為真如
他聽到以後就 勤而行之
那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那這個就算不錯了
有時候放在心中 有時候又忘失掉 若存若亡
我們會留在道場的
起碼也是中士 若存若亡
來道場就存了 離開道場就亡了 若存若亡
如果是大笑之的 不會來道場
覺得這很可笑嘛這些人 到底在搞什麼
到這邊也沒有學一技之長 也沒有賺到錢
那甚至呢 要來學一些真理
好像學的也是 稀裡糊塗的
學了很多年了 回去叫你講個什麼
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為修道 真正修道
不是來這裡告訴你一大套大道理
讓你把它記錄下來
相反呢是讓你的心中念頭越來越少
你的想法 你的說法 越來越少
是這個樣子
好像有一種 越修越迷糊的感覺
越修 頭腦越空洞的感覺
念頭很少 欲望很少的話
大腦就會一直腦波
一直處於一種很平緩的狀態
就情緒少 欲望少 念頭少 會變成這樣
而不是哇 能言善道
起碼你在道場修
也要修個能言善道嘛
對不對還可以蠱惑人呐
像那個日月明功(社會事件)一樣的
講出一大套堂堂皇皇的道理出來
所以說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境界
像真正修道人 他在他的心中
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把這個污垢
內心的污染 好像髒衣服解掉了
用這個來譬喻 把髒衣服給脫掉了
那我們就是有什麼髒衣服
我們心中有 所謂八識 嘛
有很多的業識 這個要脫掉的
貪嗔癡慢疑 還有二見 邪惡的見解
這叫做根本煩惱
從這個根本煩惱再延伸出來呢
二十種隨煩惱
有各式各樣的煩惱
慚 無慚 無愧 不知道慚愧
然後驚慌 恐懼 昏沉 怠慢
反正很多很複雜
這都是業識 這個東西 慢慢的解掉
慢慢解掉了
但是不會讓人家看起來
像我們在社會上的人哇精進
奮鬥 不管是為學業奮鬥 還是為事業奮鬥
會覺得嗯 不斷的精進 有成就
看不出什麼 所以然來
一個修道人
沒辦法拿出可以誇耀的成就出來
但是他的 污染越來越少
真正修道人污染越來越少越來越潔淨
心靈越來越清淨 這種心靈的潔淨
就好像空氣很乾淨一樣
你雖然看不到它空氣很乾淨 你看不到
水很乾淨 水看起來都乾淨
高雄的水和臺北的水 看起來都乾淨
但喝起來不一樣 有沒有污染
喝起來的感受不同
同樣一個人也是 他的心靈潔淨沒有
看起來差不多 相處起來就會有
感覺就不同 相處起來就覺得
好像這個空氣很好 水很好
聞起來喝起來很舒服
人也是一樣的 相處起來給一種愉悅的
平安的喜樂的感受 光明的感受
這就是他已經把這個 垢衣解掉了
可是你看不到 他有什麼 奮發有為
還有什麼偉大的成就
所以說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這是 修道人
生命很容易陷入這種
這是好 事實上是好 看起來是不好的相反
所謂 反者道之動也
相反的狀態
明明是智慧光明之道
看起來像是很愚昧的
看起來卻像是很愚昧的
今天早上才有一位道親打電話給我
他是從小他是點傳師的小孩
從小就胎裡素嘛
然後生下來就糊裡糊塗的讀書
建中 台大啦 碩士啦 博士
然後去當兵
也糊裡糊塗當個什麼儀隊
最近才退伍
那我問他說你將來要做什麼呢
他說教育吧
一個吧 加一個問號
我說那你要當教授嗎 那麼會讀書
他說沒有 也不想當教授
我說為什麼 他說沒興趣
我說你對什麼有興趣 他說不太清楚
讀到博士都不太清楚
我說那你要那你要 修道 傳道嗎
他說對 我說那你對道有什麼體認
不太清楚 搞不太清楚
哎呀 稀裡糊塗的
我說你怎麼有辦法一路讀上來
他說我也搞不清楚
反正就考試 考運很好嘛
也不想再讀書了
有個書可以教 他大概博士他也可以
可以到什麼科技大學擔任個講師
他就這樣就好了 有個收入就好了
然後就這樣 下一步在哪裡 搞不清楚
我發現很多這些道親 都會變成這個樣子
就變這樣子 運氣也很好 就糊裡糊塗的
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會這個樣
那說修道嘛 也搞不清楚修道是怎麼回事
連經典都沒什麼興趣
背一大堆經典
他也沒什麼興趣
鑽研經典 沒什麼興趣
但是心靈的純淨 越來越純淨
越來越純淨
但自懷中解垢衣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他雖然是精進的 可是別人看他是很退的
很退墮的 為什麼沒有競爭力
變成這個樣子 沒什麼競爭力
要跟人家競爭決勝
讓人覺得好像處處都在退縮不前
失去那種競爭力
因為他在乎的不是這個
不是跟別人競爭決勝
上次不是道親才在講嗎
有一個機會重回職場哇
碰到那種厲害得失
名利場上的那種斤斤計較 好難好難消受
是不是這樣 好難消受
但是一般人看起來會覺得
哎呀你怎麼搞的 失去競爭能力的
會有這種感覺
怎麼失去這種競爭能力
這個東西被解掉了
解除兵權 什麼東西呢
就是那種 圖利的心 強烈的圖利心
世間人有那種強烈的圖利的心
那個東西淡掉了
企圖心 企圖心變得很淡
淡到已經沒辦法推動你 沒辦法推動你
沒有那種強烈的企圖心
這個 為什麼說呢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修成變成一些都 武功全廢
頭腦稀裡糊塗
不知道在想什麼 不知道在做什麼
可是也很奇怪 就混的好好的
一個比一個混得好
這個是這一段
今天這一段證道歌講
我們也要想一想
我們有沒有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我們老實講 修道以後
我看很多道親 旁觀者清
你們自己可能沒有感覺
我看到道親
就是他的生命慢慢的都在淨化之中
他的貪心 誠懇心 嫉妒恐懼
簡單的說
唯識學裡面講的這些 不好的心態
都慢慢的模糊掉了
本來都很尖銳很鮮明
這個人很貪 這個人充滿了怨恨
這個人呢 企圖心很強 很自私
這個人很計較
都淡掉了
模糊掉了 最後甚至消失了
就這樣消失了
我看到的都是這個
那學業啦 事業啦
甚至學習經典
學了很多年
好像沒怎麼長進
沒有說那種一般的能力 增強的那種感受
但是就是生命的純潔度越來越好
不過這也是我們很重要的
我們一個社會
就是希望人能夠越來越善良嘛
而不是越來越有能力 越來越聰明
越來越有能力
那你說這些人沒有智慧嗎
明道若昧 好像很好騙
就利來講 他很好騙
他很容易就就算了
我也搞不懂 也不想搞懂
但是如果你跟他講一些歪理的話
邪魔歪道的話 他可以感受
他不曉得
就是有那種不對勁的那種覺受
是有智慧
就是對於邪惡有很強烈的感受
對於邪惡
那對於利害
對正邪搞得很清楚
利害呢就有點無所謂
一般聰明才智
是對利害搞得很清楚
智慧 是對正邪搞得很清楚
那不用去認知 他就感受得到
好像健康的
好像我們的味覺 如果正常的話
你吃到石頭就會吐出來 這不能吃的
同樣你碰到邪人邪說
邪惡的說法啦 邪惡的人呐
甚至邪惡的道場
有一些寺廟裡面呢 有些廟
宮廟裡面根本就住的到底是什麼
供奉是什麼 你都不曉得哎
他感受得到 知道那個不對勁
這個就是已經 懷中解垢衣了
就解垢衣 道的特質是這樣
為什麼 中下多聞多不信
因為中下之士
總是希望能夠 向外誇精進
就是這樣 向外誇精進
對於那種心靈的一種
心靈的一種淨化 不是那麼重視
因為我們從小受的教育
也沒有特別重視這個部分
甚至是完全忽略的

大家有沒有什麼疑問呢
哎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明義 的頭像
    郭明義

    一貫道郭明義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