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真錄11 2013-01-09
能所兩忘神自明 智理俱泯由天聽 易占辭寡吉人象 三昧無諍大英雄
11(2013-01-09)
能所兩忘神自明,智理俱泯由天聽。
易占辭寡吉人象,三昧無諍大英雄。
能所雙忘,忘記自我和外境的分別
能所雙忘,去的是“事障”
智理俱泯,去的是“理障”
由天聽,知道什麼叫天命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
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 ,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周易》
“能所兩忘神自明,智理俱泯由天聽。易占辭寡吉人象,三昧無諍大英雄。”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大人”就是聖人。為什麼說聖人是大人呢?因為他“與天地合其德”,天人合一,所以叫“大”。不像我們一般人就光顧自己而已,顧肚子,簡單地說。不曉得生命除了這個肚子以外,還有無量無邊的天地,和我都是不二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那大人之所以成為大人,聖人之所以不是凡夫,關鍵就在哪裡? 他沒有失去他的赤子之心,這個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這小孩子啊,嬰兒的時候,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在做什麼事呢?抱元守一,嬰兒都是抱元守一的。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加上學習、模仿大人的世界,進入大人的世界,慢慢受影響,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就學習,越學越遠去了。
學到哪裡去呢?就這邊講的能、所,落入所謂的能知、所知。有一個能夠知道的、能夠認知的自我,一個所認知的對象,叫能知所知;或是能取所取。不止是認知而已,還要去追求,一個能追求的我,一個所追求的對象,能取所取;能得所得,能得的我,所得的物,所得的外物,所得的人事物。
我們人的一生大概就是這樣,認知、追求、獲得。有一個自我,在認知、在追求、在獲得,那當然你所認知的、所追求的、所獲得的,都是外在的東西。我們不了解,事實上內在和外在是不二的。這種把一個完整的宇宙,一元的宇宙,一元複始,一元的宇宙,割裂成為什麼?相對的。有一個內在的自我、一個外在的世界。而且在裡面呢,有種種的認知、追求和獲得。
然後每個人的認知、追求和獲得不同,就產生什麼?人生百態;就產生什麼?互相的爭執、分裂,因為爭執而分裂。就連夫妻都因為這個東西的不同,能知所知、能取所取、能得所得的不同,就可以同床異夢。所以這個就是眾生最大的問題,就在這個能所。
所以今天我們修道,真正上道了,修道修到上道了,你這種能所會兩忘,就是你會忘記這樣子一個對待。大部分人都是念茲在茲,都在這個,有一個自我的存在、我要追求什麼。我認為什麼是好的,然後我要去追求它,而且我要獲得它,就是這樣,他離不開這樣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就是輪回的模式,生死輪回的模式,不是超生了死的模式。
所以說要能所兩忘才行。忘記這種對待,能知所知的對待、能取所取的對待。修道就是這種“能所”的這種界限喏,哎,不見了,越修越模糊,越修越模糊。那個內心和外境,簡單地說,那個內心和外境的界限不見了。能知的叫內心,所知的叫外境。這就所謂的心境不二,心境不二,能所兩忘。
所以我們修持三寶啊、獻香、叩首,都是要進入一種能所兩忘。而不是越修呢,那個自我越強;越修,對環境呢,那種分別、計較、執著,就越強烈、越敏感,不是。要打破自我和外境的一個截然劃分的這樣子一個妄念那。
事實上,我們的自我和外境,你客觀地去看,是沒辦法劃分的,沒辦法劃分的。你的身體和外在的空氣、食物、飲水,隨便切斷一樣,就死掉了,所以那是不二的,身體和外境是不二的。心靈也是啊,心靈根本就是外境的一個影像嘛。你有沒有辦法獨立思考?不可能的。你思考,你所有的思想,我說“‘我思故我在’,思想是我自己的東西。”沒有啊,你思想裡面的東西,通通都來自於外面。所以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和外在都是不二的。
但是我們認為是,我有獨立的身體和獨立的心靈,所以就非常執著。然後因為它事實上是不二的,但是你認為它是獨立的,事實上它是不能獨立的,沒有獨立的自我存在。所以你想要控制這個獨立的自我,是沒辦法控制。因為外面的因素,無窮盡的在影響。
所以人常常有一種不能自主的痛苦,你又沒有自我,怎麼可能自主呢? 不能自主的痛苦。因為你的自我根本不是抓在你的手上,從小就不能自主啦,從小多少力量要影響你?父母、師長、社會、國家。每一個獨立的小孩子,後面都有好多條線,你不要看他,他後面好多條線㖠。所以他们,你看,三個小朋友,三個肢體,三個肢體動作,都不是獨立的,後面都有很多影響因素在的。當然影響他們的人,後面也有一大堆影響在,呵呵。
所以我們要忘記這種“能所對立”,叫“能所雙忘”,所以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大目標。修行不是越修越自我,越修越在乎外境,不是。而是忘記這種自我和外境的分別,然後才會神自明,然後你的神呢才開始明。我們一般人不是神明那,我們一般人神是不明的,神不明就變成鬼啦,失去光明嘛。燈失去光明還算燈嗎?不算燈啦。
神是無形的,我們的元神、精神,是無形的東西,那精神一定要光明才行啊。精神不光明呢,就變成鬼魂那、鬼魅啦,所以神明、鬼魅呀,關鍵在有沒有能所兩忘。如果落入嚴重的執著對待的話,那你就是一條鬼魂,你就是一條鬼魂,而不是一尊神明。神明是光明的,不是黑暗的。所以說,“能所兩忘神自明。”
你不能自認為自己“我不執著了。”一個人是不是不執著,他有一種光明的氣象,他的精神是一種光明的氣象。他所謂光明氣象,不是看起來很亮,而是這樣子的人、神明之人,他會帶給人那種光明的覺受。就是說你心中有憂愁、有煩惱,像我們道場、佛堂,就有這種力量,神明的力量。所以說我們一接近道場,我們內心的一些負面的東西就開始淡掉。就好像黑暗,碰到光明,黑暗就消失了一樣;好像陰冷的東西碰到火爐,就開始溫暖起來了,這就是神明,這就是神明。
所以“能所兩忘神自明”,最好我們自己,不要說到佛堂,我們自己,你到家庭 或你到任何一個團體裡面,哎,你都可以把溫暖和光明帶到這個團體、帶到家庭裡邊去,那就表示你已經進入“能所兩忘”,能所兩忘的這樣子的一個境界了。
“智理俱泯由天聽”。智,就是能知之智;所謂理呢,就是所知之理。我們修道人對於欲求是很淡的,一般人這個能所喔,都不是講能知所知,都是能取所取。大部分人心裡想,就我要追求什麼,我要怎麼獲得它? 都是這樣。但是修行人很容易落入什麼?我要去認知;我要認知的對象是什麼? 是真理。所以我要用智慧,能知之智,所認知的真理,所知之理。像我們現在來學道理就是這樣,用一個我能認知的智慧,然後去了解我所能夠認知的真理。所以說要“智理俱泯”。
我們一般人會認為,我要用我的智慧去了解真理,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吉、什麼是凶,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然後呢我才知道怎麼樣子做抉擇,我要選擇走向正確的這一邊。
所以我們不是用智慧去辨識所謂的真理,真理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每一個人,比方說你去找一個婚姻專家,每一個婚姻專家的論點都不同。所以什麼才是真理?大部分人就是心中有他的一套。這一套往往也不是他自己發明出來的,是某某專家講的,某某專家後面還有專家。然後呢,有時有好幾套,會互相衝突,所以很煩惱。我不知道要聽誰的好,人最大的煩惱就在這裡。
你認為自己用智慧去辨識真理,然後我是一個明理的人。很多人會認為,因此我是明理的人,我知道道道理在哪裡,我知道做人要怎麼做、我知道做事要怎麼做,可是你做人做事還是做的一塌糊塗。你雖然理論很多,但事情還是很不成功,人際關係還是很不和諧,大部分人是這樣子的啊。
人與人相處,連最親愛的人都搞得衝突、摩擦很多;連最簡單的事情,衣食住行都沒有辦法處理好。其實最簡單的事情是什麼?最能夠不受人影響的事情是什麼?你說,哎,做很多事情是要跟人合作的啊。連打掃一個房子,你自己打掃不了,要跟別人合作的。合作就會起衝突,就會意見不同。廁所要怎麼掃?掃到什麼程度?都有問題。地板要怎麼樣子?用拖的、用擦的、用掃的?爭執不休,所以事情很難做的。事情就很難做了,人就更難相處,人與人之間相處更複雜。
最好相處是誰?跟你相處最多的人是誰?就是夫妻嘛。夫妻衝突最多,這個社會夫妻衝突最多。那最容易處理的事情是什麼?就是調理自己的身體,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哪一個不是百病叢生?每個人臉上都看得出來有病啊,哈哈。所以說呢,搞出來這套理論真的有用嗎?對於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真的有用嗎?你到底要聽哪一套呢?
所以“智理俱泯”,就沒有“能知所知”啊。我們一般人會認為說,“能所兩忘”可以;叫我無所求,可以;叫我不認知,不是變成笨蛋了嗎?任人宰割了嗎?當你進入這種不認知的狀態,不要落入那種理障。這邊“能所兩忘”,去的是“事障”;再來就是“理障”。障礙有兩種 一種叫事障,事的障礙;一種叫理障。事障,比較容易放下,那是有形有相的;理障是無形的,比較難放下。
人總是想說,我要懂得道理吧,我要懂個道理、我要講個道理嘛,那我做的事要合理嘛,總是有這種想法。所以當智理俱泯的時候,“能所兩忘”,沒有事的障礙了,無所求了;“智理俱泯”,無所知了,無所知。無知不是愚昧嗎?不是,“由天聽”。這時候呢 你就可以聽天由命,你就知道什麼叫天命,你就可以聽得到上帝的旨意是什麼,天意是什麼,你就了解了,叫由天聽。你心中有一大堆的想法的話,天命進不來的,天命是進不來的。天命就是上帝給你下達的指令,你會知道。所以智理俱泯呢,就可以由天聽,就可以聽從天命。天命這個東西呢,是應變無窮的。
像我們一般人就有一套,很固定啊。很多小孩子都會知道,對父母親久了就摸熟了,再笨的小孩都摸熟了,就知道爸爸媽媽,就是那一套,就那一套。但是到了“由天聽”的時候呢,自由自在,無限的可能。大部分人就是相處久了,你知道他要說什麼;由天聽的人呢,他說什麼,你沒辦法確定的。他面對同樣的事情,他可能有不同的處置、不同的判斷;不同的人呢,他有不同的說法。他不會說一個說法對所有的人,再聽都那些,不會,應變無窮。大部分人就是一套理論,沒辦法應變的,就那個東西就想要搞定一切,不可能,你沒有應變無窮的能力。為什麼?被理障住。
所以說“智理俱泯”才可以聽從天命,才知道什麼叫天命。才知道,哦,原來上天一直在下達指令給我,因為我障住了,我好像耳朵塞住了,我聽不到了,上天一直在下達最有智慧的指令給我。
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啊,我們的生命跟天命是連接在一起的,跟諸佛菩薩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隨時都會有最正確的判斷和抉擇,用完就丟掉,這叫“由天聽”。不是說,哎呀,我判斷,然後我把它記錄下來,以後我永遠用這一套。哼,一次的成功,不代表下一次的成功。下一次的成功,有下一次的方法,有下一次的應變之道。
這個東西呢,是書本上沒有辦法學得到的、沒辦法認知得到的、沒辦法儲存資料的,它是隨時變化出來的。就像眼睛啊,它看藍色,它看的很清楚;等到它看紅色的時候,藍色就完全不見了。它不會殘留藍色的影子,它才看得到紅色啊。如它看完藍色,藍色就留在這裡,那完了。
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啊,做什麼事情完了,一個理論就在那裡了,一套東西就在那裡了。所以你沒辦法掏空了以後,再去面對新的東西,就是被這個理障住了。大部分人沒有被理障,大部分人都被欲望障住了,叫事障,事障就是障在欲望上面,欲望上面。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法國諺語
所以說,“智理俱泯”,就可以“由天聽”了。那這樣子的人呢有一種特質,因為他心中沒有一大堆的理,所以他在尋常的時候,都是沉默寡言,他不會一天到晚稀裡嘩啦講一大堆,講個不休。所以說,易占辭寡吉人象。這易經裡面講啊,“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吉人話是很少,“沉默是金”嘛;躁人,浮躁的人話特別多。
現在的人都是這樣子啊。我時常坐高鐵、坐火車啦,就有人那個手機講個幾個小時啦,就好像粘在耳朵上啊,手也不會酸㖠,奇怪。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講個不停。沒有話講,要哼哼嗨嗨,講一堆廢話、重複的話。有一次,我真的仔細去聽喔,他們大概講十句話,就開始重複了,重複一直講、一直講。要不然,覺得煩躁啊,她不講話煩躁。她悶在裡邊會煩躁,她要一直講一直講,才可以疏解那種煩躁的心。所以這叫“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莊子·人世間》
你心中沒有一大堆的欲望和理論的話,你就沒什麼話好說啊,沒有什麼話好說才叫吉人那,吉人天相啊。不是忍住不說喔,不是心裡我有話要說,說不出來,不是。根本心中沒有話的,沒有一大堆言語,一片寂靜,這時候吉人天相,這叫吉人。“吉祥止止”嘛,吉祥就會停止在一個安靜的心靈之中,“吉祥止止”。就好像月亮會倒影在什麼?平靜的水面裡面,浮動的水面是沒有辦法看得到月亮的倒影一樣。那仙佛菩薩的這種吉祥、福氣,都會降在什麼?降在這樣子一個辭寡之人。不是嘴裡辭寡喔,心中辭寡,心中沒有什麼話好說的。
“三昧無諍大英雄”,所以他的心呢,常常處在三昧,就是禪定之中。真正的禪定,不是身體定喔,不是身定,是心定。心定之人怎麼樣?無諍。不會一天到晚要去爭啊,要論個是非、論個長短。大部分人就是嘴巴一直在爭嘛,在跟人家爭論那,誰對誰錯、誰是誰非、誰好誰壞,在爭論,爭論不休。夫妻的爭論最多了,吵個不停,心就沒辦法定啊。所以“三昧”,真正的三昧之人就是無諍,無諍之人才是大英雄。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一般人認為說,我要跟人家爭,而且要戰勝別人才算是英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英雄,沒有人可以爭得過他,因為他不跟你爭。那個“無諍”,不只是言語的爭啊,言語爭久了,就開始變成力爭了。大部分人到最後呢,都是拼勢啦,都不是講道理的,到最後就變成什麼? “力爭”那,用勢力來爭,所以就看誰比較強勢了,變成這樣。
所以很多夫妻吵架,一開始是爭啊、吵架,到最後呢?到最後就發展成為力爭。大部分都是乾道戰勝,乾道力氣大啊,“再囉嗦就揍你,給我閉嘴!”一開始幹道是這樣。但是幹道會老的,到一個年紀以後,坤道就越來越強勢了,坤道就越來越強勢了,所以坤道很厲害呀。雖然說她閉嘴了,可是她累積的憤怒啊,累積幾十年那。哇,跟火山一樣啊,力量爆出來以後,嚇死人那,那乾道會被嚇死的啊。坤道的那種累積憤怒喔,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憤恨那。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
所以三昧無諍啊才是大英雄,無諍,真正的英雄是無諍啊。所以說我們從“能所兩忘”、“智理俱泯”,然後呢“吉人辭寡”,到最後“三昧無諍”,這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了。不是越修越愛爭、越修越愛辯,不是的,越修越會吵架。到最後根本心中沒有話要跟你吵了,叫無諍。甚至呢,任何人想跟你爭,看到你話就沒有了,這才叫英雄,“不戰而屈人之兵”啊,我不用跟你決戰那,你就屈服了。因為你心定,心一定以後呢,不只自己無諍了,別人也無諍,別人也沒有諍了。
天光、心光、性光
空氣無所不在,要透過鼻孔才吸得進來
佛光無所不在,要透過玄關通心光
吸氣觀想無量佛光,從玄關竅灌注而入
吐氣,貪嗔癡慢業障,從玄關傾瀉而出
好,我們今天好像又有第一次來的道親?喔,好。三寶修持是第一次嗎?好,好,好。我們今天的第一堂課,是玄關式呼吸。其實就是呼吸啦,觀察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了了分明。吸氣知道在吸氣,吐氣知道在吐氣,心就收回來了。
其實我們在一呼一吸之中呢,也可以能所兩忘。因為呼吸啊,空氣在外邊、又在裡邊。人就這口氣嘛,人活著就一口氣。就是這口氣在裡邊、還是在外邊?一下在裡邊、一下在外邊,所以沒有對待的。
所以在觀察呼吸的時候,就會進入這種能所兩忘,打破那種內外的界限。那空氣是又在內、又在外,兼包內外的,是不二的。若沒有這個不二的空氣,如果空氣只在外,你吸不進來,你活不下去;只在內,你吐不出去,你就中毒死了,你那個二氧化碳吐不出去,你就毒死啦。所以說它必須是內外自如,不內不外。所以,哎,注意自己的呼吸,吸氣、吐氣,了了分明。這是空氣來講,空氣調養的是身體。
另外還有什麼?我們的心靈是無形無相的,諸佛菩薩也是無形無相的。那事實上,這個無形無相呢,不是代表不存在,它以什麼方式存在?就光明,所以叫佛光普照,佛光和心光。道家講天光、心光,佛家講佛光、性光。這都是光、光明,用光來形容。不是真的看得到的這種光,是無形的一種光明的覺受,內心沒有煩惱憂愁,那種光明覺受。那這個東西是無所不在的喔。
我們要知道,這個“光”是無所不在的。但是呢,就像空氣無所不在,要透過鼻孔才吸得進來,你用耳朵是吸不進來的,一定要透過這個管道。佛光無所不在,要透過什麼?透過這個玄關竅,通天竅,才可以跟我們的心光相通。
所以這個光進來,這個光就亮了。天光進來,心光就亮了。好像空氣進來了,哇,身體裡面的這個新陳代謝啦什麼,都發動起來了一樣。心光一亮呢,你的仁義禮智信,這些德、大德,所謂修道培德嘛,就會培育起來;就像空氣進來,身體的器官都活起來、活化起來一樣。所以說呢,我們吸氣的時候,空氣從鼻子進去,同時觀想著無量的佛光,從通天竅、玄關竅灌注而入。都很接近那,都很接近,這個可以雙管齊下。
那種空氣進來,調養你的身體,五臟六腑;這個佛光進來,培育你的五常德,仁義禮智信。就重複做這個動作,吸氣、吐出去。吐氣的時候呢,那種廢氣吐出去;我們一樣,吐氣的時候,這個玄關竅就把貪嗔癡慢,這些業障啊,傾瀉而出。灌注而入、傾瀉而出,不斷做這個動作,生命就會不斷地淨化,身體會淨化,心靈也會淨化。這叫玄關式的呼吸。
你們聽得懂了嗎?好,聽得懂了喔?呼吸,空氣進去,佛光也從玄關進去;吐氣的時候,二氣化碳出來,這個業障啊、貪嗔癡,也從這個玄關出來。就重複做這個動作。
好,我們現在開始修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