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
今天我們講道德經的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人→萬物之靈→覺悟→不二→守一
認知→非覺→二邊對立→善惡是非、
美醜善惡,都是認知出來的,
不是真實存在,只是觀念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人呢,是萬物之靈嘛。但這個靈啊,是靈在他的覺,覺悟。人有個覺悟的心,和禽獸不同。什麼是覺悟呢?不二之心,佛家講叫,不二之心;儒家叫什麼呢?惟精惟一啊;道家講,抱元守一,所謂聖人抱一啊。這個《道德經》裡邊會提到,不落兩邊,這是覺悟。沒有彼此對待,沒有你啦,你是你,我是我的。人類有這個覺,萬物之靈。
但是我們會把這個覺悟啊,用錯了,沒有去覺悟這個天地萬物與我合一,一切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不二的,是一的。但我們把這個覺悟之心呢,變成所謂的認知,覺悟變成認知、變知識,就認知。那基本上我們的教育都是走認知的,從小的時候的家庭教育、長大以後的學校教育、進入社會以後的社會教育,都是認知,都是教你在認知。
那我們認為認知是很重要的。我們說,哎,小孩子不識好歹,不知道好壞,所以要認知。認知大概就是兩個範圍,第一個美醜、好壞,第二個善惡、是非,這個人的認知,小的時候就認知是美醜好壞。我們常講說“子不嫌母醜”嘛,小孩子不會嫌母親是醜的,也不會嫌大人長的好醜,沒有這種觀念。所以這種認知,一開始從視覺嘛,什麼美,什麼醜,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這個事實上都是認知而已。美醜只是一種認知而已,不是真的存在的,這種觀念,只是觀念而已。
所以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個美麗和醜惡是你認知出來的。天下人都說,啊,什麼才是美,比方說腰很細才是美,那腰粗就變成醜啦,是認知出來的。但是也有的國家越肥越美,像烏干達,非洲那烏干達,哇,那個要很胖啊,才嫁得出去啊;太瘦,像妳們都嫁不出去的,要很胖很胖才嫁得出去。然後才會有很好的這個聘金啊、聘禮啊。所以他們女生要出嫁以前,都要養得好肥,都不能出門了。一直灌牛奶啊,把她灌到很肥很肥,肥胖才是美。還有的國家脖子,對不對?脖子越長越美,長頸族。還有把嘴唇撐開來,對不對?什麼奇怪的都有。所以美、醜,那是一種認知。
像以前楚國的國王喜歡細腰,所以哇,大家都把腰勒得越來越細,又餓肚子,就變成一種風氣。到了楊貴妃得寵的時候,哎,就變得肥肥胖胖的女生才是美。像唐朝的女生都肥肥胖胖的,胖就變得美了。像以前我們那個年紀的那種審美標準,和現在審美標準又不同了。以前我們小的時候,女生要有福氣,對不對?要看起來有福氣,現在又不同。所以說,這種美和醜是一種認知啊,什麼是好的,什麼壞的,是一種認知啊。你認為貧窮是壞的,富貴才是好的,這是一種認知啊。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孟子告子章句》
但事實上孟子講的,“富歲子弟多賴”啊。富貴人家的小孩子啊,大部分,不能說全部啦,大部分都是賴啊,多賴,“富歲子弟多賴”。簡單地說,都是耍無賴的。你看像那個狂歡的、縱欲的、夜店那、各種的趴、這種派對啊,還有吃大麻的,這就叫多賴。哎,你說富貴好嘛,小孩子搞成這個樣子。當然不能說,富貴人家小孩子都是這個樣子,可是連孟子都說,多半是這樣,多半是這樣。我們也看得到,多半是這樣。
善←→不善
美←→惡
做家事(善)←→不做家事(不善)
會讀書(美)←→不會讀書(惡)
所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這是一個認知。但是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一直在認知,認知出來以後,而且還要去執行。像現在醫美診所越來越多,有沒有?醫美簡單說,越醫越美嘛,就是整形嘛,就各式各樣整形保養,就是美麗變得比什麼都重要。就像韓國,越來越重視外貌。韓國現在小孩子的生日禮物就是整形哎,台灣呢?父母親還會反對小孩子去整形;韓國,父母親給小孩子生日禮物是整形。因為覺他(她)得長得不夠好看的話,將來進入社會就不要混了。
我們對於美醜有一套認知,對於善、惡,也有一套認知。“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比方說,日本人認為做家事的男生最好。你一旦說男生做家事,這個是善的,那之後不善就被定義出來,不符合這個標準都叫不善,不會做家事的男生都叫不善。
但是以前,我們說“君子遠庖廚”,在我們那個年紀,男生不應該做家事。“君子遠庖廚”,其實不是這個意思,那是藉口了。“君子遠庖廚”,是說以前庖廚都是殺生嘛,所以遠離殺生啊。所以“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認為這個是善的,那不善就被定義出來。不符合這個標準,都叫不善,都叫不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開宗明義》
那問題是誰去定這個標準呢?像我們對於美醜有一套認知,對於善、惡,也有一套認知,什麼是美,什麼是善,什麼是正確。簡單地說,善就是正確,美就是美好的意思。有時候我們美好,但是不一定正確。但是沒辦法,我就是覺得這個美好啊,就算不正確我也要去做。像說整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你去整它就是損傷,那是錯的。可是我就愛美啊,我不得不去整它。所以這兩個,什麼是美?什麼是善?
但事實上美沒有定義,沒有確定的,你認為美就美啊?你認為醜就醜啊?沒有定義的。你認為鼻子大是美吗?鼻子小是美吗?這就是一個認知啊。人往往會被集體意識啊所催眠,大家都認為那是美的,你就身不由主認為那是美的。大家都認為高個子是美,矮個子就很自卑了;大家都認為胖是美,瘦的就自卑了;認為瘦是美,胖就自卑了,就集體意識。然後善也是一樣,剛才講的做家事,不做家事。做家事不做家事,變成所謂的善惡是非之爭,這很可笑的事情。我們受到這種整個集體意識的影響。
我們一般人認為什麼是善?簡單地說,書要讀得好,錢要賺得多,這你認為的善。我們看到一個人關心的就是,“哎,你讀什麼學校?”年輕人;那進入社會的,“哎,你做什麼工作?你的待遇是多少?”對不對?自然就會關心這個問題。那你學歷差的,錢賺的少的,斯惡已,斯不善已,就不善嘛,就不是好事啦。
像有一位高中老師,生了兩個兒子,因為她從小就是這種第一名的,她的善就是用功讀書啊,第一名啊,她的善。她心中的學校就只有兩所,一所叫做建中,一所叫北一女,那才叫學校,所以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大部分都被打入冷宮啊,你一旦說,書要讀得好,大部分人都是挫折者啊,都是不好的人㖠。我看很多人那,從小都受過這種,書讀不好嘛,挫折感,對呀,一定很挫折嘛。那你說是壞人嗎?不是啊,但是小時候就被人認為是壞孩子啊。因為你書讀不好,就邪惡的那一邊那;那書讀的好,叫正義的那一邊。
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大部分都是醜人㖠,是不是?美的標準一旦定出來以後,大部分都是醜人那,因為美的標準越來越狹窄啊,會越來越狹窄、越來越狹窄,大部分都是醜八怪啊。“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有大部分人都不善那,大部分都是壞人那。剛剛那個標準出來了,書要讀得好,什麼叫讀得好?好還有更好;錢要賺得多,什麼叫賺得多?多還要更多。最後每個人都有挫折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書讀的不夠好,錢賺的不夠多,所以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強烈的挫折感。為什麼?我都是屬於醜惡的那邊,都是屬於不善的那邊。
所以他講,“斯不善已”、“斯惡已”,講的非常好,變成美只是一種認知的、神聖的、無法到達,永遠無法到達的標準。善也是一樣。你像那些演藝人員,他們不會跟我們比美啊,他會跟金城武比帥,跟梁朝偉、跟周潤發比帥啊。所以他們雖然長得比我帥的多,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帥啊。
所以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你的美、你的善。而且永遠覺得自己不夠格,我永遠要往上爬,這是很可笑的事情啊。大部人都落在這一半那,失敗者;那成功者越來越遠,越來越遠。所以一生都很辛苦,一生都要像鄭捷(2014年捷運隨機殺人事件)說的,要很努力,人活著很累,要很努力。他講出所有人的話。
其實他已經算是成功者,考得上國立大學的,可是跟台大啦、清大是有一段落差,他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一般人小孩子能夠考得上國立大學,就覺得,哇。我很好了。可是像鄭捷,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所以累積很多的不平啊、怨恨那,很多的情緒,最後爆發。他只是爆發了,有很多人壓制著,沒敢爆發而已。他不敢傷害到社會,但是傷害自己的家人呢,大部分。我看很多人,女的嫌自己不夠美,男的嫌自己不夠成功,然後情緒都很大。
所以問題都出在這裡,都在於“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都在於“天下皆知善之為善”。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所以老子呢就告訴我們一個哲理,有和無是相生的,一開始就是這樣,有和無是相生的。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有歸於無,無中又生有,有無相生。你沒有“無”,怎麼凸顯出“有”呢?你沒有“有”,又怎麼凸現出“無”呢?我們沒有想過這一點。但是現在一講就知道,哎,“有”和“無”,這個我們都接受的,有“有”,再來是“無”。有這個身體,將來沒有這個身體;有這個房子,沒有這個房子;有錢,沒錢。這“有”和“無”。所以“有無相生”,這個大家都知道。
“難易相成,”困難和容易,也是互相成就的。什麼叫困難?什麼叫容易?沒有定論的。我們不要隨便做個定論,這沒有定論的。我們人很喜歡把一個東西變成定論,用來要求自己,用來約束別人。哎,這是定論,然後你必須要達到這裡。難和易,有什麼定論?
你說你爬1000公尺的山是困難,那比起2000公尺的,1000公尺就叫容易啦;你說考上公立的高中是困難,那比起考上前三名的高中,公立的高中,那又變成容易的了;你說你一個月賺10萬元,是非常困難那,但是比起那種一個月賺幾十萬的人比起來,10萬元很容易做得到。所以難易是相成啊,互相成就的。沒有確定的難,也沒有確定的容易,我們要看清楚這個道理。世界所謂的確定,根本都是在搖盪之中,在不斷地猶疑不定啊,所以叫猶疑不定啊。所有你認為的標準,都在猶疑不定之中。
“長短相較,”長和短也是互相比較出來的啊。手指頭哪一根最長?中指最長嘛。但是中指要跟手掌比較,是短的啦;手掌要跟手臂比較,又是短的;手臂要跟身高比較,又是短的了。所以長短是不是互相比較出來的?互相比較出來的,沒有真正的長,沒有真正的短。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
“高下相傾,”高低也是一樣,互相形容出來的。什麼是高?我們這邊二樓是高,但三樓更高。三樓比起二樓叫下,然後一樓最低啦,還有地下室,更低,所以叫“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聲音也是一樣。聲音所謂有五音那,宮、商、角、徴(zhǐ)、羽。我們說這些聲音也是,互相襯托,才可以成為一個樂章;互相融合,才可以成為一個樂曲。它沒有哪個音特別重要的,沒有。
“前後相隨,”前面和後面,什麼是前面?什麼是後面?你前面,還有更前面的;你後面,還有更後面的。我們現在講我們道親的關係,前人和後學。前面走的人就是前人,後面跟著就是後學。每個人都是前人,每個人都是後學。每個人後面都有比你晚進來的人那,你渡的人,都是你的後學。每個人都是先進,每個人都是後學,所以叫“前後相隨”。
所以我們一開口說話,會說啊,什麼是難的,什麼是簡單的;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長處,什麼是短處;什麼是高明,什麼是低下;什麼是前面,什麼是後面。說了,等於白說。前面就是後面,後面就是前面;高就是低,低就是高;高隨時變成低,低隨時變成高;長變成短,短變成長。像剛才講的,日本人認為做家事的男生最好,這就是一個善那,善的標準出來了。
我有碰過一個很會做家事的男生。以前一個朋友,他帶他弟弟來,弟媳婦要跟他弟弟離婚。為什麼呢?因為那個男生太會做家事,嫌他老婆啊邋遢。太會做家事也很可怕,太會做家事,看這裡不順眼,看那裡不順眼,所以嫌她邋遢。所以會做家事的男生很好啊,真的很會做家事很可怕喔,他看哪裡都不順眼。衣服洗的不夠乾淨,要用手搓,洗衣機不夠乾淨,一定要用手搓。哇,真正會做家事的,很可怕的;會做飯,永遠嫌你做的不夠好吃。你很會做飯,你就嫌老婆做的很難吃啊,然後這個菜燒的都沒有到位。會做家事,還要修身養心才行啊。
所以標準到底在哪裡?我們不是才講《金剛經》嘛,“法無定法”,沒有標準的。但是我們人生努力的,就是有一個說法、一個做法嘛。我們從小學的是一個說法,然後再來就要執行這個說法,叫做法。你給我一個說法,你給我一個做法,就知識和行為嘛。說法,就是搞出一套正確的知識出來;然後呢,我去執行它,執行這個知識。因為它是正確的,所以我要去執行。人生要做,就是這樣。
我們人生下來,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風氣,就是在催促你,催促你什麼事情呢?要大有為啊,要大有作為,要有作為。
像我有一個親戚,已經六十歲了,還在抱怨。說他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他爸爸以為他睡著了,在跟他媽媽說,“啊,這個孩子沒效(沒有用)啦。”他到現在已經快五十幾年,他還記得那句話,“這個沒效。”他對他爸爸有好深的心結喔,因為被說沒效,沒有用啊。
所以要怎麼樣做一個有效(有用)的人?不要被人家說,這個沒效(沒有用),每個人都活的很緊張,要有作為,要有所作為。
但是聖人很清楚啊,所謂有所作為,無非就是一個移動嘛,就是從不善到善嘛;從惡到美嘛,醜惡到美麗嘛。現在都說女生,沒有醜女生,只有懶女生,有沒有這個說法?所以美也可以努力來的啊,美也可以通過努力來達到的。女生比較重視美,美麗比什麼都重要。美,哇,很好說話;醜,就很難說話。很現實,醜,你要端出很多本領出來,很銳利的現實。所以說,怎麼樣維持美麗,變最重要了。善的定義出來以後,然後從不善到善。剛才講的,成功、財富,這是善,往那邊奔馳而去。
可是今天老子已經告訴我們啦,那是一個,那根本就是一個騙局嘛,根本沒有真正的善、真正的不善啊;沒有真正的美、真正的惡啊,那只不過是認知上的一個催眠而已啊。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聖人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沒有這條箭頭啊。我們教育就是告訴你,箭頭在哪裡,方向在哪裡。但是,沒有,不言之教,我沒什麼好說的,我要教你做什麼、我要叫你奔向哪裡。既然不言之教,就是無為之事,沒什麼好做的,沒什麼好說的。我沒什麼好說的,我也沒什麼好做的。
那大家就在那邊混吃等死嗎?頭放空空,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做?混吃等死?因為不言之教嘛,無為之事。沒什麼好說的,也沒什麼好做的。今天言教,我們知識教育就是言教啊,言語把它變成文字,然後你再把它變成知識,再把它吸收起來,整理起來,有什麼好說的?
我們說,無非就是希望你更好嘛,那既然不知道更好的標準在哪裡,有什麼好說的?我們做,無非就是希望能夠越做越好啊,越努力越幸福啊。像我們在座都是努力了半輩子啦,沒有到一輩子,也有半輩子啦,有沒有越來越幸福?社會有沒有越來越幸福?個人有沒有越來越幸福?家庭有沒有越來越幸福?這叫奮鬥,奮鬥就是希望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美好、日子越來越幸福。
但今天被老子戳穿了這個東西啊,這種徒勞無功的努力啊。你不過是努力地讓你變得更不好,努力地讓你變得更醜惡。為什麼?你一旦想要成為一個最美的、最善的,你就永遠覺得自己醜、自己不善,一定是這樣子的。
就像剛才講那個高中老師,覺得自己小孩子功課不夠好嘛,事實上已經是第一名了,已經是第一名還是不夠好啊。後來乾脆反了,小孩子就不讀書了,因為怎麼做都不夠好。那怎麼辦呢?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
“萬物作焉而不辭”,萬物作焉那,天地萬物啊,哪需要你去說啊。辭,就代表一種知識啊,言辭、知識。他這個不講言那,言已經變成辭了,變成名詞了,就“萬物作焉而不辭”。萬物,你不要去說它,你不要去指導它,它自然會做。樹,不用你講,它也長得高高的;老虎、獅子,不用你教它,也會狩獵啊;這個馬在草原上奔馳,需要你教嗎?不需要,萬物作焉。動物這麼笨,都可以自己活出它生命的風采出來,何況是人呢?人有這麼笨嗎?沒有的,萬物作焉。這時候你看一看,萬物在生長是怎麼樣子。老子是告訴我們,你看一看萬物在生長,誰在那邊講東講西呀?誰在那邊下指導棋啊?沒有啊。
“天何言哉啊?”孔子講的很好,天何言哉啊。上天講什麼話了嗎?沒有啊;有下達什麼指令嗎?沒有嘛。有沒有命令你要從這邊移動到那邊?沒有啊。“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春夏秋冬井然有序,萬物云云生長,萬物作焉。“萬物作焉而不辭”,“天何言哉?”學學上天吧,上天說了什麼話了?天何言哉?上天要你做什麼了?沒有啊。人就是自作聰明啊,話越說越多,要求越來越多。
最後整個人類的文化,被老子在三千年前講出來了,無非就是要知道美之為美是什麼?善之為善是什麼?人類文化就講這個,告訴你什麼是美、什麼是善。
兩年前得到金馬獎的一個歌手,亂彈阿祥,他最近做了一首歌在電視上放。他那個歌裡面一直搞不清楚什麼是真善美,他一直、一輩子都在尋找老師所說的真善美,很有意思。所以告訴你,“萬物作焉而不辭。”他說天是這個樣子,萬物云云生長。天一句話都不用說,萬物一樣生得好好的,長得好好的,一句話都不用說。
“生而不有,”天生萬物,但是不認為說這是我的,“生而不有”,這是我所擁有的。它充分賦予你自由,自由自在。你不是我的財產,你不是我的擁有物。天是這個樣子,生而不有。但是我們人很容易,生而有之啊,我生的就是我的。我生的小孩是我的,我買的房子是我的,我買的車子是我的。因為生啊,就代表我創造的,我創造的東西就是我的。天生萬物,生而不有。
所以我們第一點,對於你所創造的東西,不管你生的小孩,或是你創造的一切,不要認為那是你的,我擁有這些,我有擁有權,沒有。可是內心深處覺得這是我的喔,這就是所謂佛家講的“我所心”那,我所心那,我所擁有的。
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五祖弘忍《最上乘論》
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頓悟入道要門論》
所以說要“我所心滅”啊,修行要我所心滅啊,我所心滅就是所谓“生而不有”。我擁有的東西,這是內心深處的一個執著,認為我擁有這個東西。你擁有什麼?有什麼是你擁有的?連你的身體都不是你擁有的,不要說是自己生的啦。那個被生出來這個身體啊,你擁有它嗎?沒有啊,誰也沒辦法說這個身體是我的,好多因素在控制它。他該活的時候活,該走的時候走;該健康的時候健康,該生病的時候生病。有時候生病還不見得是壞事喔。
我們人現在好怕生病啊,生病除非你亂吃亂喝,如果你生活正常生病啊,那不是壞事。那是一種你看不到的一種微調啊,宏觀微調,那大自然的運作。宏觀微調,有時候調整一下。哎,你身體生個病,調整你更重要的心靈的部分。看很多人因為身體不好,所以來修道的喔,這種例子很多喔,要不然他不修行的啊。他身體很健康,那他就去追求欲望滿足去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