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恩天一講堂錄音

🙏🙏感恩上海一位前賢幫忙打字幕

大學第四堂(全)01-07 【第八章】釋修身齊家

『1』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3』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第九章】釋齊家治國

『1』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2』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4』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國在齊其家。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7』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8』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第四堂課

 

第八章 釋修身齊家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喔,我們這堂課講的就是修身之道。

 

那麼我們一般人會認為說,喔,修身修得好,就是這個人修養很好嘛。修養好不好,修身修得成功不成功,那麼從一些點上面可以看得出來。一般人平常可能修養很好,心平氣和,也很寬大、很仁慈。但是呢,這個是平常的狀態,你要有一些非常的狀況發生的時候呢,哎,也許你經不起考驗那,就做出了一些偏頗的行為出來了。所以修身修得好不好,要從一些點上面來觀察。

 

第一個,他有沒有“之其所親愛而辟焉”?這個辟的意思呢,就是偏頗的意思,有言行偏頗,叫做辟。這是人很容易犯的毛病。我特別喜愛這個人的時候,哎,我就有偏頗的行為發生了。我很喜歡他啊,他是我的兒子啊,他是我的好朋友啊,我就偏袒他,就會偏袒他,叫“之其所親愛而辟焉”。這就是敗露行踪了。平常修的好像很公正、很寬大,但是呢經不起考驗。

 

之其所賤惡而辟焉”,或者我特別討厭這個人,特別討厭這個事情,它發生的時候呢,哎,我言行就偏頗了。討厭這個人,碰到這個人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公正的一個對待,或是評價。只要是他做的事情,好像都是壞事,他說的話,好像都不好。這叫以人廢言那,為什麼呢?因為討厭他。討厭他,所以說,一個人,你不可能說你討厭他,他一點優點都沒有的,不可能的,他一定有他的優點在的。但是你修身不好的人呢,就沒有辦法,就沒有辦法避免這種情節。

 

所以當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或者當我討厭這件事情的時候,不是說我討厭吃這個苦瓜,我就嘗不到它的好滋味了,苦瓜有很多的優點那,我討厭那種苦味。有人愛吃甜味,“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我愛吃甜的東西,那我就忽略了這個甜食吃多了,就會血糖過高啦;我愛吃油膩的東西,我也忽略了說,這油膩的東西吃多了呢,會高血壓。這就是人的毛病啊,叫“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因為你所愛、所惡,而產生的偏頗的行為,產生了偏頗的行為。

 

所以人在事不關己的時候呢,沒有碰觸到自己的愛憎,我所愛的、我所討厭的東西的時候,情緒都很平和的,那是測驗不出他的修養的。所以你要知道這個人修養到底好不好,他修身成功沒有,你要觀察,他在面對自己的所愛、所憎的事物的時候,人事物的時候,他的反應是怎麼樣,他的反應是什麼樣。如果他的反應呢,是一種偏頗的,是一種不理性的,他有不理性的排斥,或者不理性的包容、不理性的偏袒,那這個就表示他修身失敗了,修身失敗了。

 

我有一次我一個親戚喔,他在學校教書的嘛,把一個學生啊,把她down了。down了以後,這個學生家長很可惡喔,學生家長很偏袒,這也是“之其所親愛而辟焉”那,偏袒他的女兒。偏袒他的女兒,就打電話來威脅恐嚇啦,打電話來威脅恐嚇,就說馬上就要到他家門口。

 

我是最討厭這種威脅恐嚇的事情,所以碰到這種威脅恐嚇的事情,我也犯了毛病啊,“之其所賤惡而辟焉”。我就很火大,我就下去等。打電話過來威脅恐嚇沒關係,我就在門口等你。他說要帶流氓來怎麼樣怎麼樣的,我就下去到門口等。

 

哎,就這麼巧,真的有一輛車子開到我面前停下來了。那時候我已經擺足了架勢了,哈,我也擺足了架勢了。“喔,你真膽大,好好好,看我怎麼收拾你。”我走過去。就那輛車子停在那邊,看我那樣很兇惡啊,也不敢開門了。最後終於他很畏怯地把門打開來了,跟我打招呼。是誰呢?那個楊兄啊,就那麼巧。結果我那種惡形惡狀的樣子,完全被他看個實足,哈哈哈哈。

 

後來事後才知道,喔,原來這個學生根本就功課很好,她只是平常對這個老師喔不尊敬。因为這個老師沒有畢業,也不是正科的,也不是科班出身學攝影的。然後就那個學生就等於說是大小眼,瞧不起他。那個學生本來功課很好的,給她吃down,所以都有錯的啊。但是我們人在這種情緒之中,因為親戚嘛,我們所愛的,我們自然就偏袒他。就像這個父親呢,他也偏袒他女兒,我也偏袒我的親戚啊,然後彼此都產生一些錯誤的行為。

 

那時候就考驗出來,就自己修養不行,修身失敗。很容易的,就因為自己的親愛和賤惡,就產生了一些偏頗的行為。而且就這麼巧,上天就派了一個道親來看你,就這麼巧,來看你,讓我印象很深刻。“哇,這個郭講師,怎麼變流氓了?”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有時候我們敬畏一個人,我們尊敬他,我們敬畏他。然後因為敬畏的關係啊,也會產生偏頗的行為,在道場裡邊也會這個樣。哎,我敬畏你點傳師啦,敬畏前人啦,敬畏我的老師,好像他做的都是對的,“之其所畏敬而辟焉”,這也會。就,哎,你沒有理智的判斷了,他們做的都是對的,都是對的。而事實上,前輩也是會做錯事的啊。這就是修身不好。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有時候你哀憐他、同情他。以前我就碰到一個道親那,喔,跑來跟我哭哭啼啼的,臉上青了一塊,被老公打的。哭哭啼啼,我好同情她啊,人家說…… 。那太可惡了,太可惡了。而且那也是一個修道人那,你修道人,修了幾十年的道,還打老婆,打了臉都青了,那可惡極了。我非常同情她,我一直指責她那個老公啊。然後我就準備要去仗義直言的時候呢,我調查一下,啊,才知道,…… ,欠打,簡單地說,呵呵呵呵。我不要講為什麼欠打了。

 

所以“之其所哀矜而辟焉”,這我們人就很容易這樣。你同情她的時候,你就失去理智了。這個是很容易出差錯的地方,所以你修身好不好,必須要這種經得起考驗的,經得起考驗的。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這個敖,作遨遊,這個應該念遨啊,遨遊的意思,遨遊怠惰,遨遊怠惰。我們時常看小孩子,我們就會看,哎,玩得,玩得都不寫功課啦,玩得都做什麼的,愛玩那,愛玩。遨遊就怠惰,遨遊怠惰。那大人也是一樣啊。現在最奇怪的就是,大人喜欢,我看很多大人喏,玩那個電玩那,電動玩具啊,都已經在學校當教授啦,電玩一玩玩幾個小時的。這就是“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惰而辟焉,會這個樣。就碰到他喜歡的東西,碰到他他怎麼樣,可以娛樂生心的東西啊,就敖惰了,就怠惰了。可以娛樂生心的東西,就怠惰了。這叫“之其所敖惰而辟焉”那。我覺得這很好,就一頭栽進去了。

 

修身好的人的特质: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一個修身好的人,有什麼特質呢?要能夠“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你喜好,你喜好這個人,喜好這個事情,喜好這個東西,喜好這個知識、學問,你要知道它的缺點在哪裡。一定有它的缺點,不可能沒有的。這個人很好,他很隨和,但是很可能他沒有原則。你不能說喜歡他的隨和,你就忘了他沒有原則的一個缺點那。

 

有一個學生跑來跟我發牢騷,說他老婆很邋遢,說他老婆很邋遢,衣服都洗不乾淨的。他每次都嫌她衣服隨便丟到洗衣機裡攪一攪啊,該搓的、該揉的地方,都沒有揉。他說,更不要說了,家裡哪裡沒有整理好啦,哪裡東西又亂七八糟啦。所以他嫌他老婆邋遢、懶惰、粗心大意。

 

我說,你老婆邋遢、懶惰,是個缺點沒錯。但是她一定同時有一個優點,什麼優點呢?因為她邋遢,她連衣服的髒都看不到,所以她看不到你什麼缺點。“哎,對對對對。”不會找你的毛病。她衣服的毛病都找不到了,人的毛病也找不到了。

 

我說,你如果娶一個有潔癖的老婆喔,她對人也會有潔癖喔,真的是這樣。除非她有修身,修養很好,除非是這個樣。不然她對人也有潔癖,她會覺得你說話有什麼不對啦,你言行舉止不對啊,你事業有問題啦,你修養有問題啦,這個那個的,對你挑剔很多。所以要“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天下很少這樣的人。大部分人說我喜歡這個,我就看不到這個缺點;我討厭那個,我就看不到那個優點。對人也是這樣,對事也是這樣,對一切都是這樣,我們修道也會這個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所以以前古代有一個諺語,講說“人莫知其子之惡”啊。它說,大部分人那都不知道他的兒子很壞,不知道他的兒子很壞;“莫知其苗之碩”,而且也不知道自己種的秧苗啊,非常地肥碩、非常地美好。老是嫌自己賺的錢不夠多,簡單地說,老是覺得自己生活不夠好。

 

它用這個來譬喻,我們人呢,總是看不到自己,不會滿足啦,看不到自己生命中擁有的美好的東西,這叫不知其美啊,這叫不知其美。還有第,他看自己的兒子呢,看自己所親愛的人,我們看不到他缺點,因為你愛他,你就看不到他的缺點,叫“莫知其子之惡”。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就是身沒有修好,沒有修身。所以這邊修身之道,關鍵就在“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我們人很容易呢,掉到這種好惡裡面,好惡,好惡心很強,好惡心很強。心中老是想,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什麼是我喜歡的,什麼是我不喜歡的。

 

你只要掉到這樣子一個思維模式裡邊以後呢,你修身就完了,你修身就不行了,因為就一定會失之偏頗,一定會失之偏頗。而且變成一種習性,習慣性的思維。習慣性的思維,也會造成你的行為、你的情緒。一開始是一種思想,思考的模式。思考的模式,就是一天到晚在想,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他思考模式是這樣。

 

他不會說,哎,我喜歡什麼,但是我喜歡的東西有不好的成分;我討厭什麼,但我討厭的東西裡面有好的成分。一定是這樣子的,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什麼?都是相對的,一定是這樣,它一定是相對而發生的。好像前和後一樣,好像白天和黑夜一樣,不可能單獨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好和惡,一定是相互依存的;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一定是相互依存的;利和害,一定是相互存在的,不可能絕對的。沒有絕對的利,沒有絕對的害。

 

但是這個知其惡、知其美,這個智慧啊從哪裡來的?還是要回到前面的正心之道。你要心不在焉的話,你就視而不見了。所以你的心呢,當我們的心掉到好惡裡面的時候,落入兩端,掉到好惡,好惡裡邊,好恶心很強烈的時候,就落入兩端,挑三揀四,挑三揀四。而且呢,你所喜好的,永遠得不到;你所討厭的,永遠甩不掉,永遠甩不掉。麻煩就在這裡啊。

 

所以這時候你就陷入一種焦慮,一定的,好恶心強的人,一定很焦慮,他一定很焦慮的。因為他所好的,得不到;他所厭惡的呢,甩不掉。而且好恶心強的人,就算得到所好的,他很快地他又討厭了。他又要去追求他新的好惡,因為他已經變成那種習慣了。他習慣活在一種什麼是我愛的,什麼是我討厭的、什麼是我喜歡的,然後去取其所愛,一定是這樣子,他已經習慣了,習慣這樣的一個生命形態。

 

一旦習慣這種生命形態以後,你就失去智慧,因為你的心呢,一直在這樣子一個不確定之中。我喜歡、我不喜歡,而且會混淆掉。因為你喜歡的,也許不久就不喜歡了;或者你喜歡的,你得不到,就算得到,你不久又不喜歡了。因為這個東西是無常的東西啊,好惡這個東西是無常的東西。所以久而久之,你就混淆了。你混淆,就陷入焦慮的狀態,所以腦波不穩定啊,陷入焦慮狀態。焦慮狀態的話呢,陷入焦慮狀態,你就沒有智慧,你失去判斷力,沒有冷靜,沒有智慧,失去判斷力。

 

所以就是為什麼會有這種好而不知其惡、惡而不知其美?為什麼會當你碰到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時候呢,就整個偏掉了,人生就整個偏掉了?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就是前面心不正。心不在焉,心沒有收回來,心沒有放在方寸寶地,心跑到好惡的一種偏執裡面去了,偏執的思想裡面去了。偏執,偏向一端,執著,偏執的思想裡邊去了。

 

好,我們再看下一章。

 

第九章 釋齊家治國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 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 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 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於國。”“其家不可教”啊,就你家裡邊的人呢,沒辦法教育好啊,你要出去教育別人那,那沒這回事。哎,這個,尤其我們道場最多這種事情,家裡邊搞得胡說八道、亂七八糟,一天到晚要出去教導別人。教導別人要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修身養性,怎麼樣做好人、做好事,自己家裡邊出了一大堆壞蛋那。叫“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则“無之”啊。

 

像我就很重視說,一個人修道以後,是不是先把家裡面的人教導好?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把他調教好?而不是你出去調教別人,那不可能調教的好的。你自己家裡人都教不起來了,怎麼可能教別人呢?教不起來的。你不可能去影響轉變別人的,你身邊的人都影響轉變不了,怎麼可能去影響到遙遠的人呢?不可能的,這不合理的事情嘛。

 

這什麼叫不合理?就好像我們要蓋一個三層樓的房子,你一二樓都蓋不起來,你怎麼可能蓋到三樓去呢?絕對不可能的嘛,這是個基礎嘛,怎麼可能直接蓋到三樓?那不叫空中樓閣啊。我發現很多道場都是空中樓閣。自己家裡邊亂七八糟的,然後在道場裡邊拼命經營。就那是空中樓閣,說垮就垮的,經不起考驗的。

 

可是我們人很容易,我們想人會犯這種毛病嗎?多的是,很多人會這樣子。因為跟家人不好相處,摩擦衝突多,而且無處隱藏。你在家裡騙不了人的,你是什麼貨色,家人最了解你。住在一起嘛,在一起成長的嘛,他很清楚你是什麼人那,所以你不能隱藏自己。你在外面跟別人相處,你可以把自己的爪牙收起來呀,你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毛病隱藏起來啊,欺騙別人嘛,讓別人光看到你美好的一面。家人,你騙不了的,隱藏不了的啊,這不可能隱藏。如果這要隱藏,會得癌症的啊,沒辦法隱藏的啊,一定會曝露出來的,所有的毛病都曝露出來。這沒辦法的,什麼叫,就是假裝神仙,叫。每個人都是這樣啊,出去就假裝。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嚴厲的挑戰那,很嚴厲的挑戰。你修身修好以後呢,你就要挑戰你的家庭,要面對你的家庭,面對你家庭的成員。事實上家人是很難教的,家人是很難教的。而且尤其家人會對你有很多的成見,家人會對你有很多的成見,他不相信你已經改變了,他認為你就是這樣的。“我了解你呀,看著你成長的,你是什麼貨色,我還不了解嘛?”

 

所以以前馬祖,馬大師啊,第七代祖師,他成道以後回到他的家鄉。回到他的家鄉呢,哇,大家一聽說大禪師來了,大禪師來了,然後就蜂擁而至啊,就要來親近大禪師,他是一代宗師啊。結果一看,哎哟,就是這個傢伙啊,馬家的小子,馬祖應該姓馬,這馬家的搞啊,现在變成大師了?一哄而散。他們對他有成見那,這小子小時候,還不是……,什麼的,什麼壞事都做的,他有什麼?

 

得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溪邊老婆子,喚我兒時名。——馬祖

 

所以馬祖,馬大師就寫了一首詩,他講,道成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啊。道成不還鄉,還鄉道不香。他意思不是道成以後不要回家鄉,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一回鄉以後呢,哎,道就不香了,因為大家對你有成見。耶穌也是一樣啊,耶穌那個時候,回到他的家鄉的時候,哎,那個不是木匠的兒子嘛?某某人嘛?也是一哄而散。所以要成全自己的家人,很不容易的,因為他對你有很深刻的成見,所以要成就他們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嚴厲的挑戰。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他說一個君子呢,不用離開自己的家庭,就可以成教于國啊,就可以教化國人百姓了,“成教于國”。因為你教化、教育國人的基礎,全部在家庭裡邊,這是一個大廈的基礎,在家庭裡邊就可以具足了,就可以具足了。

 

他說“孝者所以事君也, 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他說我們跟人相處,就是三點嘛在外面,第一個,怎麼樣跟你的長官共事,服侍你的長官,“孝者所以事君也”,服侍你的領導者;“ 悌者所以事長也”,還有服侍長輩。

 

我們上面就有兩種人,一種就是你的直屬長官,跟你在工作上面有密切關係的;一種是你的長輩,你的長輩,他比你資深,在社會上來講是這樣,是你的長輩。那你跟長輩相處呢,要怎麼相處?跟長官相處,要怎麼,長輩和長官是不一樣的喔。跟前輩相處,要怎麼相處;跟長官,一個是前輩,一個是長官。還有第三個呢,就是下屬,長官、下屬,還有中間一些前輩。這些前輩,也許是你的下屬,也許是你的長官,但跟你沒有直接的工作關係,但是他們是前輩,他們是前輩,他們是很資深的前輩。就這三者。

 

但這三個關係,你處理好的話,除了這三個,還有什麼關係?沒有了嘛。我們在座,都是職場裡邊工作的,你們在外面工作的話,就會碰到這三種關係,三種人際關係。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資治通鑒》

 

所以說呢,“孝者所以侍君也”,孝順父母,你懂得孝順父母,你要出去呢,你就懂得怎麼樣子跟長官相處。孝順父母,比侍奉長官困難㖠,比侍奉長官困難那。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呢,他可以跟父母相處得很融洽,他跟長官一定相處得很融洽,一定如此,一定處理得很好。所以說,中國人講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那,就是這個道理,他一定哎,把這種長官部屬的關係處理得很好。

 

弟者所以事長也”,這個悌呢,就是什麼?就是跟兄長相處,哥哥,叫悌,跟哥哥相處很友愛,友愛你的兄弟。能夠友愛你的兄弟呢,哎,你在外面跟前輩相處啊,就會相處得很好,這“所以事長也”。

 

慈者所以使眾也”,再下來你對下面,你在家裡面呢對弟弟妹妹,對弟弟妹妹也好,對子女也好,非常地慈祥、慈愛。這種慈愛的心呢,在家裡邊練出來了,那麼你將來出去,你對待你的下屬,就懂得怎麼樣用慈愛來呢,這個叫什麼,團結人心那。這很重要的喔,上面跟下面的關係,就是要讓這群人能夠,人心能夠團結,人心團結,最好的辦法就是慈愛,沒有別的,慈愛。所以“慈者所以使眾也”。

 

所以說“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在家裡邊,把人際關係搞好了,到社會上。家裡邊人際關係就三種嘛,就三種嘛。一個是父母親,一個是兄長,一個是弟弟妹妹,還有子女。三代同堂的話,就是子女,就這三種,就三種關係。這三種關係給它處理好的話呢,將來出去以後就用不完了,在社會上就用不完了。

 

但我們一般人為什麼到社會上處處碰壁,跟這個弄不好,跟那個弄不好?因為在家裡面就搞得亂七八糟。家裡面不會跟父母相處的,也不會跟弟弟妹妹相處的,也不會跟哥哥姐姐相處的,他這種人出去外面,一定搞得亂七八糟,一定搞得亂七八糟。一時遮遮掩掩那,用盡心機啊,可以勉強維持,到最後全部暴露出來。尤其一旦共事以後,平常交個朋友啦,打打電話啦,沒有什麼關係啊還好。一旦進入一種共事的結構,注意喔,共事結構,家庭是一個同居的結構,共同居住,在社會上就是一个共同做事的結構。一旦進入共事的結構的時候,這就完了,全部曝露出來了,利害關係出來了,就整個曝露出來了。

 

所以你在家裡邊,如果沒有把這個訓練好的話,因為家裡邊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做錯什麼,有改正的機會。家人就是家人嘛,你做錯了,可以慢慢調整、改正。在社會上就不同了,你一個錯誤,可能就被除掉了,翻不了身了,而且被人家貼上黑名單了,被人家貼上標籤了。貼上標籤,這個人就是怎麼樣,這個人就是怎麼樣。這個人欺上瞞下啦,這個人欺壓下屬啦,這個人阿諛長官啦等等的。哎,被貼了標籤了,永遠翻不了身。在家裡面不會喔,家裡面是一個很好的一個職場訓練所,簡單地說,家庭是一個很好的職場訓練所。

 

好,問題是怎麼樣才叫孝?怎麼樣才叫悌?怎麼樣才叫慈?

 

怎麼樣做,才算是孝呢?怎麼樣做才算是悌呢?才算是說,哎,跟兄長的關係處好了呢?跟哥哥姐姐關係處好了呢?怎麼樣做,才算是孝?孝,就是說讓父母親很滿意啊,叫孝。怎麼樣做,才叫做慈?它的標準、原則、法則在哪裡呢?是不是有一套東西啊,哎,成分定型啊,早上起來要跟父母問安那,然後吃飯的時候要注意鹹淡那,穿衣服,噓寒問暖,是不是有守這些法則呢?

 

那太辛苦啦,那法則定不完那。而且每個父母親的個性都不同啊。你這套對這個父母親有孝,你到別人家去學的,拿到自己家裡邊,沒有效的啊,沒有效的。因為你的父母親,和別人的父母親個性是不同的。同樣一套教育子女,或者對待弟弟妹妹,在這個家庭有效,在那個家庭可能就沒效了。所以這是定不出法則出來的。

 

可是呢,“康誥曰”啊,這個康,就是那個少康啊,還是太康啊,以前的皇帝啊,商朝的皇帝。他誥,這個誥就是告誡啊,告誡子孫,就是皇帝告誡他的子孫的這個訓文那,大概都出自尚書,他講說“如保赤子”啊,“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啊,“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他說“如保赤子”,好,注意喔,就是你在家庭裡邊,你跟家人相處的時候,你的態度是怎麼樣,“如保赤子”。你們有沒有抱過那個剛生出來的小孩子啊?那個皮膚還紅紅的那樣子,這叫赤子。有沒有抱過?你抱了它,你會不會很小心謹慎那樣?惟恐掉下來,惟恐把它擦破皮。因為它很嫩那,很細嫩那。喔,好小心喏。一個剛生出來的小孩,你居然交給老何老何也變這樣子啊,很謹慎那。一定的嘛,那個人的天性,就要去保護它。就這種,這種小心謹慎的心情,你就把這種心情,雖然你沒抱過那種剛生出来的小孩,你一定要去抱抱看,抱抱看那個種感覺,掌握那種心情。

 

這樣子的心情,用來跟家人相處啊,就沒錯了。“心誠求之”啊,“雖不中,不遠矣。”很誠心誠意地,很全心全意地,好像在保護一個赤子一樣。你跟家人相處,說話啦、態度啦等等的,不要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一般人在家庭裡邊就是這樣,放肆,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哎,就像你抱一個小嬰兒一樣,哇,小心翼翼地,唯恐把它弄傷了。

 

這種心情,這種用心那,拿出來跟家人相處,“雖不中,不遠矣”啊,就算是沒有那麼恰好,也差不多了,也差不多了,雖不中,亦不遠矣,差不多了。所以這就是一個訣竅。你不用學一大堆的法則,就把這種心情拿出來,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人際關係是很容易破壞的啊,就像那個嬰兒,剛生出來的嬰兒,皮很嫩的啊,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它弄傷了,弄得它不舒服了。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他說,他這個講得也很有意思。他說,嬰兒抱在手裡,你就知道怎麼去養它了,不用先去學了,“未有學養子,而後嫁”。那個時代是這樣子啦,沒有說先學養兒子,再去嫁人的。現在也很少啦,只有日本人怪了,發明這個婚姻學校,先教你怎麼養兒子的。就日本有這種婚姻學校,台灣沒有啊,大部分國家都沒有。大部分國家養兒子,都是生下來才養的,抱在懷裡就知道,小心翼翼地去處理,你就知道了,知道怎麼樣去養它了。

 

他用這個來譬喻說,你不用去學怎麼樣跟家人相處、怎麼樣跟父母相處,只要拿出這種心出來,誠心。什麼是誠心呢?很具體的,就是懷抱著一個赤子,剛生出來的嬰兒,那樣子的心,以那樣子的心情跟家人相處。所有的方法都不用學習,他自然就可以處理得很好,自然就可以處理得很好。就算沒有那麼精要啊,也差不多了,“雖不中”,亦“不遠矣”。好像射紅心那,雖然沒有射到那個紅心那,正中央啊,那個紅心如果是十分的話,那你也差不多可以射到九分了,沒有十分,也射到九分了,已經非常靠近這個紅心了,“雖不中,不遠焉”。

 

這個點出來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人在跟家人相處的時候喔,就很容易放肆,很容易放肆。很容易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事實上跟家人相處的時候呢,要“如保赤子”啊,要有那種小心翼翼的,像保護一個赤子,拿出這種心情出來。這樣子呢,就不會破壞和諧的關係。不然的話呢,哎,很容易就傷到了。

 

人際關係就像什麼?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家庭裡邊的人際關係啊,就像一個剛生出來的嬰兒一樣,皮嫩的很那,很容易就擦破的啊,很容易就擦破掉的。

 

所以我就發現很多人很奇怪啊,跟兄弟姐妹都反目成仇的哎,不來往的啊,很多人都這樣子啊,兄弟姐妹都不來往的啊。為什麼原因?就很簡單嘛,在家裡邊相處的時候,放肆嘛,放肆胡為,不尊重別人,不尊重別人,不管別人的感覺。

 

嬰兒抱在懷裡的時候,我們會去很重視它的感覺,很怕讓它難受、讓它哭啊,我們要去保護它,保護這個嬰兒。但是呢,你也要用同樣的心情,去保護你的家人。就拿出這種心情出來就好了,這個時候你在這種心情之中,智慧自然會出來。

 

因為當你在這種心情的時候,你的心呢就會回到本性來了,這時候自然會有良知出動,自然會有良知。這個良知,就會讓你知道要說什麼,知道表情要怎麼樣,知道動作要怎麼樣。這個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那個捏拿是很難去,沒辦法去學的,沒辦法去學的,那個是一種隨機的判斷,隨機的判斷,絕對不是書本上學得到的。

 

齊家之道關鍵:如保赤子

 

所以齊家之道,關鍵就在於這一句啦,“如保赤子”。他整篇那麼大篇那,關鍵就在那一句,“如保赤子”。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他說一個家庭呢仁慈,慢慢擴散出去呢,一個國家呢,就會興起仁愛的風氣;一家讓,一個家庭呢互相忍讓,那慢慢擴散出去以後呢,一個國家呢就會興起這種忍讓的風氣;“一人貪戾,一國作亂”。相反的呢,一個人,他這邊講的一家仁、一家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是講給國王聽的啦。就是第一家庭,第一家庭很重要啊,第一家庭呢,它對整個國家有示範的作用,這第一家庭,它對整個國家有示範的作用。這一句呢,是講給這個帝王聽的。

 

相反的,這個第一家庭呢,裡邊的人那,貪心、暴戾,那整個國家就會作亂,上行下效嘛。上面的人做什麼,下面的人會跟著學什麼,叫“其機如此”啊。這裡邊的機就在這裡了,其機如此。這個機,就我們講機關那,關那,好像一碰就整個發動了,整個就發動了,其機如此。機關這東西就是,你好像碰到一個這個開關那,就整個機械都發動了,雖然輕輕一碰,整個機械都發動了,叫機關。

 

同樣情形呢,你不要小看這一家人,好像是一個小小的開關,但是一下,整個巨大的機器就啟動了。在上面的,眾所矚目的家庭,如果是貪婪的、如果是暴戾的,那麼整個國家就會作亂,整個國家就會作亂,叫“一國作亂”。相反的呢,一個家庭呢,如果是仁慈的、相親相愛的,互相忍讓的,喔,整個國家呢就會興起這種仁慈、寬容、忍讓的風氣。

 

家庭要和諧:寬容忍讓、相親相愛

 

不過也可以看出來喔,在我們的家庭裡邊,要齊家,家庭要和諧的話呢,就是要忍、要讓,要能夠寬容忍讓;還有就是要仁慈,要相親相愛,這是非常重要的。相親相愛,還有互相忍讓,這是關鍵所在。相反的,一個家庭裡邊,如果大家都惡言相向,而且都很貪心、很貪婪、自私自利,又惡言相向,完了,你家庭就是一個亂,就是一個混亂的家庭,在這邊就很痛苦了。

 

我看到很多家庭就這樣子啊,一天到晚吵鬧不休的,叫貪戾,而且貪婪。每個人都很貪心,每個人都在想我要追求這個,我要追求那個的,不為別人著想。

 

在一個家庭裡邊、一个群体里边,你一定要,你要懂得為別人著想。先生為妻子著想,妻子為先生著想,父母親為子女著想,子女為父母親著想,兄弟姐妹互相著想,互相忍讓、互相關愛。哎,這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家庭,這就機。你不要小看這樣一個家庭,它一般很完整以後,它會影響,它影響力會慢慢擴展出去,慢慢擴散出去。

 

不一定是第一家庭喔,就是你隨便一個家庭,它的結構已經完成了,它機關已經發動了,這個家庭具足了這種相親相愛、互相忍讓的特質,而貪婪、暴戾,沒有,不存在,那這個機關就已經發動了,它的機器就會開始運轉。因為無形的這些聖賢菩薩啦,這些仙佛菩薩啦,都會借你這個機啊,借你這個機,把這種風氣擴散出去,風氣擴散出去。

 

因為一個家庭,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嘛,這個家庭一定有親戚,一定有朋友。而且呢,尤其這個家庭如果說能夠相親相愛、互相忍讓的話呢,這個家庭的成員呢,外面人際關係一定很棒,大家都很歡迎這些人那。因為他具有這種愛和容忍的,慈愛和容忍的特質的人出來了,走入社會的話,喔,那不得了,他人際關係的網一定很大。他這個人際關係的網出去以後呢,那他這個家庭就透過這個網啊,慢慢地擴散出去,就形成風氣,就造成風氣,造成良善的社會風氣。這就是齊家可以治國的機就在這裡了,齊家可以治國的機就在這裡。這個原理很清楚的,很邏輯的。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他說啊,這叫一言僨事,就是一個居上位的人呢,他講一句話,可能就會把事情給砸了,把國家大事給砸了。這個僨呢,就是壞了事情的意思,把事情給敗壞了,僨是作敗壞解,敗壞了國家大事。

 

反過來說,一人可以定國。一個人,他從修身,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做起,最後呢可以安定一個國家,可以安定一個國家。他很堅定地去做,做得很完整。注意喔,要做得很完整。你堅定地去做,你不要認為我一個人在這邊慢慢地修養啊,慢慢地修道啊,沒有什麼影響。不會的。

 

像孔子默默地做,他影響就很大一片,他的影響力到現在都還存在的,到現在還存在的。像以前那個共產黨,批孔揚秦,就孔子批了半天,現在毛澤東都死啦,江青啦這些批孔的人都死光了。現在中國大陸把這個文化節定在哪一天,知道嗎?孔子誕辰。因為中國大陸現在慢慢想,還是孔子儒家的這套東西呢,最能夠,現實的啊,他們不是崇拜他的道德,它是重視他的現實作用,最能夠安定社會,最能夠安定社會。所以又開始推揚孔子。

 

在大陸你就講孔子,就沒錯了,現在孔子又開始被推揚起來了。所以一直一個人,堯舜也是這個樣。周文王,一個很小的小國家的一個小國王,百里之地。但是呢,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影響力就慢慢擴大,叫“一人定國”。你要做得很堅定,而且很完整,很完整。

 

所以說“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他说,“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尧舜率领天下眾生啊,走向仁道,走向一種大家相親相愛,這樣子的一個社會風氣,這樣子的一個風俗,然後老百姓都跟從他,叫“率天下以仁”。桀紂率領天下人呢,走向暴力相向,老百姓也跟從他。

 

好,你就注意到這點喏,我們在生命裡面呢,有兩個極端的東西,有兩個極端的東西。兩個都是什麼呢?兩個都是人最愛的東西,人最愛的東西,這兩個極端。所以你不可能在中間混的,你必須要選擇一個極端,不然,你就會被卷到另外一個旋渦裡去了。一個極端呢,就是仁義;另外一個極端呢,就是貪戾。貪戾,就是貪婪、暴戾的意思,貪婪暴戾。桀紂率天下以暴啊,就是貪婪暴戾,貪婪和暴戾。

 

這兩個極端呢,都是人生命中,人內心深處最愛的東西,最愛的東西。貪婪暴戾也是啊,貪婪很好啊,滿足自己的欲望的需求;暴戾也很好啊,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愛說就說、愛做就做。所以你看看,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風氣,也慢慢走向這種貪婪、暴戾。“而民從之”啊,你有沒有注意到?民從之。你想電影啊什麼的,都暴戾的啊,很痛快啊,很痛快。暴戾相向,叫“率天下以暴”。

 

那暴戾的背後呢就是有貪婪,有貪婪。你貪婪,然後得不到自己貪婪的東西的時候,就發怒、生氣,然後就宣洩,不懂的自我控制。所以貪婪呢是暴戾的樹根那,暴戾是結果。貪婪的人,就一定會走向暴戾,必然如此。他貪心的人,他一定很不滿,得不到自己要的東西啊。而且他貪心呢養成以後,他越來越擴大,不能滿足的。他不滿足就生氣,一定是這樣的。

 

小孩子啊,你若縱容他,他要玩具啊要什麼的,都給他,他不會變乖喔,他最後要的越來越多囉,要的越來越多啦,就很容易生氣啦,他就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很容易生氣。

 

所以這個東西,是我們人的一種劣根性,這是民之所好喔,這很可怕的事情喔,民之所好。民之所好,有這個東西;另外民之所好呢,就是仁義。相親相愛、互相容忍,互相寬容、互相忍讓。這個也是,這個仁術啊,這個仁術之道,這樣比較有相對的,仁術之道。這種仁術之道,慷慨、仁慈、互相寬容,這也是屬於人心裡邊,只有這個東西可以對抗這個。

 

安分守己,是不能對抗貪婪暴戾的啦,簡單地說。循規蹈矩、安分守己,這些東西是抵抗不了這個大軍的,那個非民之所好,非民之所好。

 

我們人喏,真正最喜歡的,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大善大惡,大善大惡。平平淡淡,沒有人要做,大部分人是不得已。大善大惡,最有吸引力,磁場最大,大善大惡。所以你一般人會覺得,“啊,我自掃門前雪,我安分守己。”我告訴你混不下去的,混不下去的。你不要想安分守己過一輩子,你只有選二邊,一個是大仁大義,一個是貪婪暴戾,這兩條路可以走,沒有中間路線的。

 

很多人就想要走中間的路線,這邊就提出來了,這個大學裡邊就提出來了,“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也從之。你看那個希物勒,風起雲湧,大家真的跟著他走啊。他一個人作得了亂嗎?就是天下從之啊,天下從之。我們以為這個人這麼壞,那一定大家都厭棄他。不會的啊,他抓到人心裡邊的這種…。像那個時候毛澤東搞這個文化大革命,多少人風起雲湧啊,民從之。因為抓緊了這種貪婪暴戾的、這種人性裡面的惡劣的部分。因為很痛快啊,貪婪可以滿足欲望;暴戾呢,可以滿足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惡劣的情緒。所以這是民之所好,這種惡劣的嗜好,簡單地說,但也是民之所好啊。

 

只有絕對的正義,可以對抗絕對的邪惡

 

在中間混,一定會被邪惡吞噬掉

 

所以我們呢,不要以為我們可以循規蹈矩、安分守己,不管閒事地混一輩子,沒得混那。只有絕對的正義,才可以對抗絕對的邪惡,只有這個樣子,只有這樣子。你想要在中間混,混不了,你一定會被邪惡吞噬掉的,你放心好了,最後你一定會被邪惡吞噬掉。你不為惡了,大家也要脅迫你共同為惡,沒有辦法,它會成啊。

 

就是,如果這個社會沒有大仁大義的力量,我們現在社會就慢慢沒有這種力量。大家就是,好人就是鬼混那,循規蹈矩啊,他沒有這種大仁大義的精神。那麼壞人呢,那到是貪婪暴戾啊,為其所為啊,管你的。現在黑金,黑就是暴力啊,金就是貪婪那,混合在一起啊。最後我們都會要受影響啊,我們統統倒楣啦,你對抗不了它的嘛,大家都倒楣。我們這些安分守己的所謂良民,全部倒楣了,全部倒楣了。因為你對抗不了它,沒有說服力,安分守己,對人心,是沒有那種震撼的力量的,沒有震撼的力量。

 

所以你要反其所好,我們剛才講的,我們一般人就會反其所好。我們教導小孩子啊,要安分守己啦、要循規蹈矩啦、奉公守法啦、好好讀書啊,那對小孩都沒有吸引力的啊,沒有吸引力的啊。而一旦他走入社會以後,只有兩種聲音對他有吸引力,一種就是大仁大義,那種光明、絕對的光明,亮的不得了,讓他內心深處的道德良知喔,整個被激發出來了。這是這種,很堅定的,大仁大義。

 

還有一種力量,就是貪婪暴戾,對他有吸引力。所以你交代小孩子要循規蹈矩,他最後就要選邊了。如果社會上沒有這個東西,他就完蛋了,他一定挺向那個貪婪暴戾的路,一定走向這條路。不成大惡人,也要成一個小混蛋那,必然如此。

 

所以你看那很多人,也是循規蹈矩啊,但是呢仔細研究他啊,不忠不孝啊、不仁不義啊。對父母不孝,對兄弟姐妹不仁,然後對夫妻之間無情無義,太多啦。他做不犯法的喔,注意喔,現在對父母不孝、對兄弟不仁、夫妻無情無義,是不犯法的喔,那是不犯法的啊。不忠不孝、無情無義,是不犯法的,那是不犯法的。已經成了事了,簡單地說,已經成了事了。他一定會走向這裡的,滿足自己的貪欲,還有就是暴戾。

 

所以不要小看一個家庭,家庭裡邊,一定要很堅決地培育你的家人,家庭的成員,走向仁和讓,要很堅決,要很堅決。不然的話,他將來呢進入社會的時候,他就會走向貪戾、作亂,一定會這樣子的,他一定會走向這條路,沒有中間路線。中間路線,他無法停留,無法停留,力量不夠,力道不夠,無法停留。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所以君子呢,必須要自己具足這種仁和讓,才可以去要求別人;必須要自己生命裡面沒有貪婪、沒有暴力,才可以去要求別人的時候,你不要貪婪、你不要暴力。必須要這個樣,你必須要具有這些特質,仁慈和寬容。仁慈和寬容的生命特質具足以後,你才可以要求別人。

 

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東西:寬大仁慈、貪婪暴戾

 

那這種要怎麼具足呢?很簡單,你跟家人相處的時候,具有這種特質的話,你走入社會以後,你就會對別人,自然就會散發出你這種生命的美質。這是最有吸引力的東西,這個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東西就這兩個,寬大仁慈,還有什麼?貪婪暴戾,這兩個最有吸引力,這兩個最有吸引力。

 

所以我在看、研究,光看電影就知道,電影那些,哇,暢銷的片子,像什麼,像早期的什麼摩西啦、什麼十戒啦,還有什麼甘地傳,最近的甘地傳啦什麼,這些都是講寬大、犧牲、仁慈的東西,很堅定的、純粹的,純粹的。不管是不是事實,但它彰顯出那種純粹的大仁大義的特質,這種片子很吸引人。還有一種片子很吸引人的,就是講暴戾貪婪的,黑社會的片子,那個也很吸引人。警匪、槍戰啦什麼的,也很吸引人。

 

你就可以知道人性的兩個極端,中間不痛不癢的,都賣不了錢的。台灣人都專門拍這種不疼不癢的東西,不疼不癢,這是台灣人的特質,不痛不癢。像好萊塢就抓住這種特質,大好大壞,都是賺大錢的,大好大好。所以最具有吸引力的,就這些東西。

 

所以今天呢你就必須要,你今天想要去教國人,尤其我們辦道、我們傳道的人,我們想要影響別人呢,那你就要具足這種仁和讓的特質,具足仁和讓的特質;也要把自己的貪婪和暴戾給去掉。要怎麼樣子?家庭就是一個訓練場所,最好的訓練場所,家庭。家庭呢,會把你所有的壞東西,都給激發出來,所有好的美質呢,都在這裡可以再三地得到訓練、再三地複習。你在外面不能再三地喔,不能再三喔,一次二次就搞僵了。在家裡,可以反復練習,呵,反復練習。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這詩經裡邊講的,“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它说桃花啊,非常的美,“夭夭”意思,就是開得非常的美好的意思。後來人家把這個桃,變成逃亡的逃,逃之夭夭,亂講一通。桃之夭夭,是講桃花開得非常的嬌美的意思。這個夭夭,有一種嬌美的意思啊。其葉蓁蓁,因為它的葉子啊,很蒼綠、很翠綠,非常的翠綠、嫩綠,很好看。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他用來形容一個美好的女子啊,於歸啊,就是嫁到一個家庭裡邊以後呢,“宜其家人”,跟家人相處的這麼好,好像桃花開得很茂盛,又跟葉子啊,相得益彰。花和葉相得益彰的意思,花和葉相得益彰,一點都不會不協調。那桃花和那個桃的葉子啊,配合在一起,不會覺得不協調,不會覺得很奇怪。相反的,就好像一棵樹开得好好的,突然鑽進來一條蛇,在那邊爬,嚇死了。有的人嫁到一個家庭裡邊,是這個樣子。哇,鑽進去,搖得亂七八糟的,到處放毒液啊。

 

所以“之子於歸,宜其家人。”注意這個宜啊,就是大家相處得非常的愉快,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相處得很愉快,叫宜。很適宜、很融洽的意思,這個宜有很融洽的意思。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如果你可以做到“宜其家人”的話,你就可以教國人那,你就可以教國人了。就這一套就可以教國人了,這個書本上學不到的。你怎麼樣進入一個家庭,跟這個家庭人相處得很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相處得很好,我告訴你,你這個人就可以當老師了,就可以當老師了,就可以去教導別人,就這麼簡單,然後就可以教國人。

 

因為要相處的好的話,只有具足這兩個條件,仁和讓,只有這樣子。這是個極端,你不能選中間的。你一定要把你生命裡邊最好的仁,寬容和仁慈,這種特質整個釋放出來,才可以相處得很融洽,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你不夠寬容、不夠仁慈啊,根本沒有辦法跟一個家庭相處的,絕對沒有辦法的。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宜兄宜弟,跟兄弟相處的,非常的融洽。這很不容易哎,大部分人跟兄弟都相處不好的。跟兄弟相處的非常的融洽。你要跟兄弟,兄弟從小一起成長,一起爭奪食物啦、一起爭奪玩具啦,一起吵架打架長大的啊,你要能夠相處得很好。因為兄弟姐妹要相處得很好,很不容易的哎,積怨很多啊、嫌隙很深那,嫌隙很深的啊。

 

相處要很融洽,喏,我告訴你只有一個辦法,我們剛才講的,你的寬容和仁慈充分釋放出來,才有辦法,才有辦法出來。這就像把你丟下水了,你必須要想盡辦法地學會游泳,才浮得起來,要不然就淹死了,就下了水了。所以搞到“宜兄宜弟”,表示你浮起來了,哈,你不會被淹死了。

 

宜兄宜弟之後呢,你就可以教國人了。很簡單那,你要去教導國人,就這樣就好。不是我讀很多的經典,搞了很多教條戒律,然後用這些來要求別人,那是教不了人的啦,那絕對沒有用的。很現實的,你有沒有辦法“宜其家人”?你有沒有辦法“宜兄宜弟”?這很現實的。

 

一個男人,他在家裡邊能不能“宜兄宜弟”?一個女孩子呢,她終究要出家的,出家以後,有沒有辦法“宜其家人”?你可以做不到啦,如果你做到了,你就是一個師啊,你就是人們的師啊。像耶穌說的,地上的鹽、人們的師啊,你就是一個老師了。你做得到這一點,你就是老師了,你就是一個義人、使徒,基督教的說法是這樣。中国人說法就是什麼?就是君子,你就是一個君子啊,一個君子;就是上師,這才叫上師啊。就密宗說法,這叫上師。上師可以教導別人的啊,可以引導別人走向正路的啊。

 

那上師要怎麼,不是說練一大堆、持咒語啦。在這個大學裡面沒有這些,一個人做得到宜其家人、宜兄宜弟,你就可以當上師了,可以教國人,可以當上師了,可以在上面為師了。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這個其儀不忒呢,講的是周文王的老婆啊。周文王的老婆非常的賢德,這皇后非常的賢德,她是母儀天下嘛。儀,就是她的言行舉止喔,可以為人的楷模,叫母儀天下。“其儀不忒”,而且她這種儀容啊、她的言行舉止啦,不忒的意思就是說,不會混淆的,很確定的善良。它是不变的意思,它不忒,有一種不變的意思,它很穩定的。不是說,哎,這個人今天很仁慈,明天就發怒了,不是,很穩定。跟大山、大水一樣,跟太陽、月亮一樣,保持一種穩定性,恒常性、穩定性,叫其儀不忒。

 

那什麼是儀呢?不是說你自己動作啦、笑容啦,不是的。什麼是讓人效法的一種儀呢?儀軌啊?就是宜兄宜弟、宜其家人,宜兄宜弟、宜其家人。就是可以跟家人相處的很好,跟兄弟呢,相處的很融洽。融洽這兩個字,說來簡單那,要做到的話呢,那你非要拿出真功夫來不可啊,拿出真功夫來不可,就是我們說的仁和讓。

 

沒有巨大的愛,就沒有巨大的包容

 

這個東西呢,我們說仁慈和忍讓,好像很陌生的東西。我們知道這個東西,我們也喜歡這個東西。但它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太了解。當你可以跟人相處得很融洽的時候,尤其是跟自己的家人相處的很融洽的時候,仁慈和忍讓喔,你不用去了解這個名詞了,它就已經發生了,它已經發生了。家人融洽呢,只有仁慈和忍讓才可以發生,才有可能造成融洽的結果。不讓喔,大家計較的話,怎麼可能的?你不愛他們的話,你也不可能忍讓,沒有愛,是不可能忍讓的。沒有巨大的愛,就沒有巨大的包容,一定是這樣子,一定是這樣子。

 

那巨大的愛和巨大的包容在哪裡呢?就在你生命裡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就像你生命裡面有貪婪、有暴戾一樣,每個人都有的。而且只有它對付得了你那個根深蒂固的貪婪和暴戾,只有這個東西放出來的時候才可以。你光憑著奉公守法、循規蹈矩,是沒有辦法的啦,沒辦法對付你那個生命裡邪惡的東西啊,沒有辦法的。那種至黑至暗的東西,只有至光至明喔,才可以化解得掉,才可以化得掉。冰天雪地,只有太陽出來才可以融化的;你用火,是烤不化的,你用火,是烤不化的。只有太陽不斷地暴曬,才可以融化。我說的太陽,就是我們的仁慈和寬恕。

 

所以“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啊,這四方的國家啊,四方的國家都得以端正,叫“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所以那个時候在歷史上,我們沒有研究歷史,不曉得。但歷史上面呢,把文王的成功啊,把周文王的成功啊,放了很大的功勞在他的皇后的身上,很大的功勞。所以在詩經裡邊特地提到她,“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講的也是這個周文王的太太,周武王的媽媽。你看,她這個當媽媽的,教出兩個聖人出來,一個是武王,一個是周公,很了不起啊。我們說文武周公啊,一個母親教出兩個聖人出來,是很了不起呀。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啊,武王和周公,親兄弟啊,都是一個母親生的,就是這個皇后。所以她聖人無名啊,她連名字叫什麼,我們都不曉得,沒有留下名字下來。

 

標杆模範:仁、恕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他說這個皇后,其實也是不出門的,但是呢,她的行為啊,父子兄弟都可以去效法她,“父子兄弟足法”,都可以去效法她,她可以做全家人的標杆模範。其實一個家人的標杆模範是什麼?你也不要講得太細了,不要說他聰明謹慎啦,他辦事俐落啦,那都不重要。就是我們講的仁、恕,大仁、大恕,寬容和仁慈,這個就是我們效法的榜樣。我們要效法人的榜樣,就是要效法這個。你要建立標杆,就是要建立這個標杆,仁慈和寬恕。

 

然後全家人效法她,再往外擴散。因為你父子兄弟效法,這些父子兄弟呢,注意喔,這些父子兄弟啊,這些父子兵、兄弟兵啊,如果效法的是一個仁慈寬恕的話呢,他們具有這種特質,他們放出去以後不得了啊,每個人都影響一片的,每個人影響都是一片的。所以他們放出去以後,都自然會建立一個很寬闊的一個人際關係網,所以就“而後民法之”。

 

所以每個人都會造成一個影響力,然後大家都效法。這種效法,是從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空間,擴散出去。這叫“治國在齊其家”,治國在齊其家,很簡單。雖然簡單,但是你要持之以恆地去做,要認同才行,認同以後呢,要在這面下功夫。

 

他把這個分析得非常好,仁讓和貪戾,你要選邊站。大部分人都說,我都不要,我在中間就好了。中間沒 有路走,中間沒有路走。兩條船,中間就是大海,你只能選一條船,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大部分人都想要在中間鬼混那,通通下水了,全部下水了。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下水啦,反而大善大惡之人在船上。大善之人,在法船之上救人;大惡之人,在魔船之上,在魔王魔力的船上。他也很痛快啊,他也很爽快啊,在魔船之上,他也很有力量,有很多人會追隨他。一定的嘛,大惡人,一定有人追隨他。

 

所以像那個陳進興他們,那個都不夠看的,不是大惡之人那,很快就被抓來槍斃了。大惡之人是誰啊?蔣介石啊、毛澤東啦。蔣介石殺幾百萬人的啊,誰敢去槍斃他?殺氣騰騰啊。毛澤東殺幾千萬人那,誰敢去槍斃他?像陳進興那個,殺一兩個人,就被槍斃了。我們說,“哇,這個惡人!”這微不足道啊這種,微不足道。所以這種“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啊。

 

你看那時候,蔣介石帶著他的子弟兵啊,衝殺整個中國啊,哇,一大堆人跟隨他啊,他殺氣最重了。其他人猶豫不決的,統統被他幹掉了。中原會戰,純粹是中國人打中國人那,一死就是幾十萬,一死就是幾十萬,現在都不提的啊。所以很有吸引力啊,就是殺,就是做壞事,不會受制裁的,有沒有吸引力?太有吸引力了,太有力量了。

 

所以大善大惡人那,不為氣稟所拘啊。所以人家幫那個蔣介石,這個時代影響力最大的人就是,我們中國啊,蔣介石和毛澤東啊。那命盤排出來都是壞的不得了啊,橫死、凶死之徒啊,呵呵。最後他自己沒有橫死、凶死,讓別人橫死、凶死一大堆。這些人當時翻雲覆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啊。

 

哎,毛澤東,我們是在這邊說他怎麼樣,哎,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哲學、毛澤東的詩、毛澤東的這個文章,哇,在大陸上,那是圖騰哎,那是圖騰啊。到現在你到大陸上,你敢罵毛澤東試試看?我們在台灣,現在還可以罵蔣介石。

 

所以大部分人都活得很無奈,只有這兩種人,他活得有主張的,一個大善、一個大惡之人,大善大惡之人。不過大惡之人,他只是一時得意而已啦,將來要倒大黴。不過世間很多人不信的,因為大惡之人,大部分都活到很老,很奇怪喔。我覺得那個誰講得很有道理啊,李敖啊,李敖,是不是最近有一個叫陳立夫的,陳立夫不是活到一百多歲嘛,還出養生專集啦什麼的。

 

李敖評論他就評論的很好,他說他為什麼活那麼老?因為殺的人多。李敖就這樣講。他以前是特務頭子啊,專門負責殺人的。活那麼老,一百多歲還死不了,那是很奇怪的事情喔。他們這種人就是大惡之人,不為氣稟所拘。他現在慈眉善目,還叫人養生哎。所以大惡之人,很有吸引力的。那些黑道大哥漂白以後,混得好的不得了,很有吸引力的啊。

 

所以你沒有走大善的路呢,你就會被大惡所吸引,你就在那邊成為大惡人的附庸,很可怕的事啊,大惡人的附庸。

 

所以在家庭裡邊,一定要把這個仁和讓啊,深植人心啊。在家庭裡邊呢就是這樣,貪戾和忍讓,都是在家庭裡邊建立起來的。該存在的,就要讓它在家裡邊存在;不該存在的,叫做“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不該存在的,在家庭裡邊呢,就要給它去掉了,就要去掉了。這很可怕的,你要為你的家庭負責,為你的家庭負責。

 

而且你不要小看仁、讓,聽起來好像很古板的東西啊,它是你的利器啊,只有它才可以對抗這個世界的邪惡,只有它才可以對抗。不然我們會覺得,哎呀,我們時常聽一些科班的口號,啊,作惡要有惡報啦什麼的。我告訴你,大惡之人喏,他的報,你看不到的,會有報,你看不到的。他甚至還可以升天呢,當魔啦,享魔福啊。魔福享盡以後,才直墮無間地獄,你看不到的啊。你看不到他的惡啊,你看不到他的報啊,你一輩子看不到,二輩子也看不到。最後終於會報了,但時辰未到,這大惡之人就是。所以他具有吸引力啊,邪惡的人具有吸引力的啊,真正非常邪惡的人,具有吸引力的啊。

 

中國人講的很有道理,莊子裡邊講的,“竅勾者誅啊,竅國者王啊。”就偷竊一個掛件的勾子啊,還被人家殺掉了,偷竅整個國家,變成王者了,啊,變成王者了。

 

好,我們就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明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