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四代祖師 其實他一脈相承都是講一樣的東西
到第五代祖師 他們留下文獻都很少
六祖惠能還算是講得比較多的
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 他強調的是什麼 守心第一
守心第一
最重要就是要守住這個心
道信禪師有教我們怎麼樣守心 就是注意看一物而已
弘忍大師沒有講要叫你注意看一物
他就叫你守心 他說 凝然守心
心要凝聚 他這個功夫比較深一點啊
凝然守心
妄念不生
自然現前
涅槃法自然現前
我們都說修道就是要涅槃 入於涅槃
出生死入涅槃
涅槃法自然就會出現
很簡單功夫很簡單 凝然守心
守到妄念不生的時候
因為妄想很多 凝然 凝然守心
直接把心凝聚守護不失
也不需要藉這一物
有注意到圓覺大帝他那個相片
他的眼神好像在看一炷香
就好像那炷香抽掉了 凝然守心
凝聚在這裡(玄關)
不假外物 凝然守心
就說你看佛燈要看到那盞燈抽掉以後
你還可以凝聚在這裡
這才能夠達到所謂妄念不生
於是涅盤法自然現前
不生不滅
無生老母就在眼前 無極理天
無極就是不生不滅 不落兩極對待
無極理天就在眼前
這時候我們就會了解什麼叫做 生來死去現當前
生來死去 妄念而已
不離現在當前
生生世世輪迴都不離眼前當下
但這不是一句空話 這個就是拿出功夫出來
從看佛燈 到凝然守心
然後自然妄念不生 涅槃法現前
這時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 西天隨遠頃刻到
渾含長生 不老天
我們會察覺我們活在 無量光 無量壽 無量功德裡面
而不是活在五濁惡世 沒有五濁惡世
五濁惡世是妄念 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妄念
只有一時境界不是妄念
什麼是一時境界
真如法界 就是無極理天
所以我們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去
只有一個地方可以來
因此也沒有什麼可去可來 只有這個地方
叫做什麼 無極理天
無極理天就是沒有極限
如果可以從這裡到那裡 就有極了
但事實上這個不是一句空話 這是一種實證
要證悟 不是解悟 不是我了解了
關鍵就在 真功夫拿出來 妄念不生
我們傳的道 就是有辦法讓你妄念不生
不是知見很多 知見立知那是無明之本
無明的根本
不是我越學懂的越多
懂的越多無明就越深重
妄念不生
到了六祖慧能 一念不生
五祖弘忍大師 還要凝然守心
涅槃法自然現前
涅槃法自然現前 始知 自性本來清淨
到這個時候呢 你就知道 自性本來清淨
但是六祖惠能 他沒有經過守一不移
他也沒有經過 凝然守心
他一指就透了 這是很特殊的啊
所以說當下何其自性 本不生滅 本自清淨
本不動搖 能生萬法 本自具足 這是六祖慧能
所以他在指導後學的時候很乾脆啊
何其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都會講 但是要做
怎麼樣用此心 注意人家怎麼用此心的
這個道信禪師 他是守一不移
然後弘忍大師 凝然守心
其實神秀也有傳到這個
神秀就是凝然守心
只是他 就像道德經裡面講的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六祖惠能是 得一不執
神秀大師是 執一不捨
上德下德 就差在這裡了
得一不執 執一不捨
執一不捨 那還是妄念
一念不生 你剩下一念還不夠 一念不生
所以他們就差在這裡
一下就變成 一個是時時勤拂拭
一個是本來無一物
六祖慧能 他是當下一念不生
我們不要講神秀啊 我們做得到嗎
守一不移 執一不捨 做得到嗎
那個起碼都已經登堂了
沒入室也登堂了
有時候我們修行只不過 增廣知見而已
修了一輩子學很多
腦海中記憶很多
增廣知見
有得有證 皆是增上慢人
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所以呢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怎麼用法我們看看六祖惠能
他第一句就講 但用此心
到最後入滅以前 他講什麼
最後的四句就教你怎麼用心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吉吉斷見聞 蕩蕩心無主
這是教我們怎麼用心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主
兀兀不修善
簡單的說 用心之道就在這八個字 八字真言
兀兀 騰騰 寂寂 蕩蕩
由本至末
從兀兀開始
今天我們要傳的平心靜氣看佛燈 就這個兀兀的功夫
兀兀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我看所有的注解都解釋成 不動之貌 不動心
這已經捨本逐末 兀兀不是這個意思
單字『兀』是說 兀然不動
不動如山叫做『兀』
但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兀兀』是當時唐朝人
說話的一種習慣用語
就像我們說『空』
空 是什麼意思我們當然知道 空無一物
但『空空』就不一樣了(台語:呆傻)
那是兩回事
所以兀兀是當時的一種俚語
一個人在農田裡面很勤勞很專心地耕種 這叫兀兀
你兀兀地在做些什麼
或者你在想什麼事情呢 兀兀地思量些什麼
像以前有一位藥山禪師 沒事靜坐也沒有打坐
他的弟子就問他說 你兀兀地思量些什麼
兀兀就是你很專心 有一種專心勞累的像
專心勞累
你到底在思量些什麼啊 藥山禪師說 我思量個不思量
兀兀 就是一種專注的很用心 好像很辛苦的在專注
而我們眾生呢 這一生都會被這樣要求
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專心 專心做什麼 專心讀書嘛
叫修善 我們心中有所謂的善
修善一定要兀兀 很專注
再辛苦也要專心下去 專心的投入
小時候就讀書就是善了 把功課搞好就是善了
進入社會以後 就是要工作 這也是兀兀修善
或者你要養孩子也是要兀兀 教養小孩
修道以後 也是兀兀怎麼樣 行功 行功了愿
所以這種努力專注 用心這個不用學的每個人都會
像我們現在就在兀兀的什麼 上課
拼命的抄 拼命的聽著 唯恐漏了
這叫兀兀修 因為認為這是好的
兀兀修善 是不是 叫兀兀修善
所以呢重點來了 兀兀不修善
我很專注但我沒有在修善
這個凝然守心 就是兀兀不修善,我沒有做什麼事情
所以今天要道親平心靜氣看佛燈 就有這個疑問會來
好像傻瓜一樣
你為什麼不叫我專心去讀一部六祖壇經
還可以增加一點見解
或者我專心去蓋個廟 我專心去渡個人
這都比較有實功實善 是不是 會有這種感覺
就這樣把心放在這裡 那不是落空了嗎
這叫兀兀 但是不修善
這就顛覆了我們用心的一個習慣
我們不會用這個清淨心 但用此心 但你怎麼用呢
用法就在這裡就從這邊入手 兀兀不修善
兀兀每個人都會 但是我們都兀兀修善
一旦兀兀修善呢 就會落入對待執著
因為你修善 就要修成修不成
書讀的好不好 工作要做的 錢要賺的多不多
廟要蓋的大不大 人要渡的多不多
大小多少都出來了
大小多少都出來了 就變成分別識
沒辦法得無分別心
你沒有不思善 不思惡是沒辦法恢復本來面目
所以兀兀不修善 自然不思善不思惡
我不是在做一件好事 當然也不是做壞事
兀兀不修善
這個是我們平常人都會的用心
所以當你兀兀的時候
當你很專心很努力的時候 你在做什麼
大部分人都在做什
在追求成功 不管怎麼成功
所謂 要拚才會贏 大家都知道什麼叫拚
當你拼了 拼命在幹什麼
拼命在看佛燈 這是傻瓜幹的事情
看一柱香看到滅
我們在這邊關起門來可以講
你出去跟誰講 誰都會覺得一貫道果然邪道
簡單的說 就學會發呆
兀兀不修善才能夠呢 騰騰不造惡
一般人了就是努力打拼 兀兀
然後怎麼樣呢 筋疲力竭
兀兀修善一定精疲力竭
兀兀修善 當然所謂的修善 是你自認為的善
而每個人自認為的善都不同
有人認為讀書 知識就是財富
有人認為拼命工作賺錢(是善)
有人認為文學藝術音樂(是善)
有人認為行功了愿(是善) 不管你認為什麼
甚至 參禪打坐 讀經閱典 念佛持咒
這些下功夫下去 因為有成敗得失
所以有成敗得失呢 心就動了
心一動呢就會勞神 勞神就會疲憊
如果是兀兀而不修善的話
管你是凝然守心 或是你平心靜氣看佛燈
或者你隨便看一樣東西 守一不移
像後學常講嬰兒都會看手指頭 這人的天性
那就是一種守一不移
所以這個不是一個修持的功夫 是本來的
率性啊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
我們傳的就是這個率性
赤子之心 就是這樣
他守在這裡(玄關) 他一開始是不用這一根手指頭
剛生下來的時候 就凝然守心 都鬥雞眼
後來心跑掉用 一根指頭定住
這不用教的 這天性 用一根指頭定住
後來心再跑掉就完了
那今天我們不是 我們是先抓回來到一根指頭
然後再從這根指頭抽掉 還是凝然守心
進入兀兀不修善的狀態 兀兀不修善
兀兀不修善之後呢
那這時候你的兀兀不是在損耗
不是在勞神 而是在充電
而在養性 存其心 養其性
就心放在這裡了 這時候就可以養其性
養其性能就會產生這個 騰騰的效果
今天我們只有教兀兀(專注)
騰騰呢必須你功夫下足了以後
騰騰這個結果就會出現
什麼叫騰騰 就是歡騰自在 騰騰
歡騰自在
今天早上才有道親在問後學說
說點傳師什麼是優質的道場
問的人因為是一位這個設計師也很喜歡一些文學藝術
他大概心目中的優質的道場 就是很風雅的道場
但是以照後學的看法
所謂優質的道場 就是你能夠培育出優質的道親
優質的道親
你看 孔子的道場在哪裡
奔波載道啊 喪家之犬
你聽說過孔子在哪裡講道 都在樹下
結果他栽培出七十二賢人 三千弟子
所以優質的道親最重要 什麼是優質的道親呢
他有這種特質 歡喜自在
那樣就羡慕你嘛
慈悲喜捨 人家羡慕你
慈悲可以讓人感動 歡喜能夠讓人羡慕
布施能夠讓人感恩
具有這種生命的特質 這種質感
我們修道就是這樣子 不是修外表
要修出這種跟人相處的時候這種質感出來
所以一般人就愁眉苦臉
因為他都在消耗
他兀兀 都是在消耗
勞苦力作 兀兀就是勞苦力作
很專心的 很努力的把生命都消耗掉
做牛做馬
但是如果你兀兀而不修善的話 凝然守心
這時候你就會充電充得飽飽
歡然自在 不造惡
一般人歡喜自在時候在幹什麼 知道嗎
就是在造惡的時候
一般人說歡喜就好 那就是喝酒 賭博 高興就好
縱情聲色 他才騰騰啊
所謂騰騰的時候就是縱情聲色的時候
那就不只是耗電
那是在摧殘 摧殘靈性
那不只是損耗精神 摧殘靈性
所以世人的兀兀騰騰 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
但是世人的兀兀呢 是在損害精神
世人的騰騰是在摧殘靈性
我們修道人還是很歡喜啊
可是沒有在造惡 窮開心
像圓覺大帝的示範就很好
我看圓覺大帝都是笑嘻嘻的 騰騰 歡喜自在
因為他懂得兀兀 兀兀就騰騰
兀兀即騰騰
所以這就是用心 從兀兀到騰騰
到騰騰 就說不出來的一種法喜
因為這是人心靈的本質
當你把它養好了 所謂存心養性
當你把它修養好了 它自然就是歡喜的
它不需要去酒色財氣
一般人歡喜的時候 只有在酒色財氣裡面會歡喜
做正經的事情所謂修善的事情 不會歡喜的那是很累的
兀兀騰騰 騰騰兀兀
靜時兀兀 動時騰騰
所以很專心 又很歡喜
像孔子一樣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很悠閒自在
所謂「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快樂
事實上你客觀的看他的人生 應該很煩惱
壯志未成
他人生的希望是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沒有一條成功的啊
永遠在戰亂之中
可是他可以兀兀 為什麼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毋意
兀兀騰騰之後 你的心靈就進入第三個階段
叫寂寂 非常的寂靜 非常的寂靜
一般人的心不是喔 亂紛紛的
心很容易亂 混亂
不曉得什麼叫做寂靜
心非常的寂靜
心中沒有一大堆的聲音
很多人心裡聲音很多的 腦海中有很多聲音
我們常講心聲 我有話要說
有很多的聲音 所以心很亂
很多的想法 很多的念頭
就是因為什麼 修善造惡 簡單地說
人的一生 不是修善就是造惡
都有了
而且所謂的修善所謂的造惡 定義各自不同
也許你認為在修善 事實上在造惡自己都不曉得
所以那個靈性受到損耗和摧殘 沒有養性
沒有養其性 沒有養其性的結果就是 心亂如麻
隨著年歲的增長 心越來越亂 越來越亂
很紛亂 不靜還好 越靜越亂
等下我們會給時間讓大家看佛燈
一看心就開始 散亂
而且那種散亂的程度是 很快就會讓你打瞌睡的
聽課還沒有那麼容易打瞌睡 看佛燈一看很快就睡著了
這就是平常用心 都錯用心
都用識神 都是善惡之間
所以寂寂 心非常的寂靜
而這種寂靜是怎麼樣
告訴大家 不是自以為的寂靜
寂寂斷見聞
我們腦海中所見所聞
我們看到的 我們聽到的
看到的那些畫面 聽到的聲音 言語
在你靜下來的時候 都會不斷的出現在你腦海中
但是一個真正心靈寂靜的人
他所有的見聞覺知 會自然斷掉
這叫什麼 不住見聞覺知
不住見聞覺知
不是不是要去空它 它自然空掉了
畫面空掉了 聲音空掉了 這叫斷見聞
不是看過以後很難忘 聽過以後很難忘
看過就忘 聽過就忘 斷見聞
甚至以前的畫面都都清掉 都清掉
就跟你電腦按的那個刪除鍵一樣 全部刪除
按下去就不見了 不用按就不見了
自動就刪除
刪除那個畫面也好 聲音也好 一直在刪除中
不是像一般人相續不斷的 綿綿不絕
前念後念 念念相續
這種寂靜 就是腦海中的 畫面聲音一直在刪除中
這就像雲一直被撥開一樣
雲一直散掉 一直散掉
什麼是雲 就是我們所住的 見聞覺知
我們腦海中的畫面太多 想法太多 說法太多
那都是我們心中的烏雲
這時候通通散掉 自然散掉
叫寂寂
真正的寂靜 不是環境的寂靜
是心靈沒有聲音沒有畫面
心靈的寂靜
大部分人心中都有太多的聲音 太多的畫面
在喧嘩 在流動
讓你念念相續
所以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寂寂之後呢 就是我們前面講的
涅盤法自然現前
蕩蕩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啊
這時候你才見到 什麼叫合同
什麼叫一合相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不可言喻的
蕩蕩
浩浩蕩蕩
一般人都是生命很小的
我 渺小的自我 然後面對呢 廣大的世界
受到這個世界的壓迫 要在這裡面搞安身之處
所以心量就很小啊
我有一個五蘊之我 色受想行識
我有色相 我有感受 我有思想 我有行為 我有意識
這是一個我
然後這個我呢
在複雜的世界裡面要圖自保
還要擴張自己的地盤
再怎麼擴張 就算你像成吉思汗這麼擴張
還是沒有辦法蕩蕩
還是有範圍 蕩蕩是沒有範圍的
而且他還是整天在擔心自己的版圖會越來越縮小
更不要說一般人
一般人就算在家裡面 跟先生太太都要互相各有版圖
都要爭地盤的
小孩子也要爭地盤
你沒辦法了解生命的實相是什麼
當你進入寂寂斷見聞
當你發現自己的腦中的畫面和聲音都被刪除掉
這時候你就可以看到生命的實相 世界的實相
什麼是生命的實相 什麼是世界的實相
他說 蘊之與界 凡夫見二
蘊之與界 凡夫見二
留言列表